面对破坏环境的上市公司,我们投资者何时大声地说声“不”?
明天,便是第39个“世界环境日”了。保护地球,有我一个,这种理念相信很多人都会举手赞同。但A股上市企业治污不力的新闻,最近却常被媒体披露出来,我们投资者也似乎对此并不敏感。
5月26日,环境保护部对中煤能源、紫金矿业、西部矿业、冀东水泥、晨鸣纸业、西北化工、新疆天业、万好万家等11家未兑现环保整改承诺的上市公司予以通报批评。同时,国电电力、宝钢、中材等23家上市公司也被点名批评。(据报道,今年一季度,大气二氧化硫含量不降反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
上述上市公司却视社会责任为儿戏(比如晨鸣纸业连续11年未办环评手续),环保守法意识如此淡薄,根源何在?
原因可能很多,但笔者今儿就只想说两个:环保违法成本太低,企业环境违法所受处罚往往不能和治污成本相提并论。其次公众环保意识不强,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过于宽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环保违法成本高不起来。
从5月26日环保部通报批评11家上市公司的消息公开见报后的三天时间里,除了因其他原因停牌的冀东水泥和新疆天业两家公司,仅仅有1家公司微跌0.64%,其余9家公司中有8家公司股价都是上涨的,涨幅最高的达到了4.28%!面对通报批评这等利空新闻,很多投资者似乎视而不见,并不在意。
换在欧美国家,不要说公众公司,就是一般的公司,也没有胆量以身试法,如果在环保上出现污点,企业将面临社会各界的巨大压力,被投资者、消费者无情抛弃,损失惨重。
原因很简单,作为上市公司,长期不兑现环保整改承诺,背离了公众公司诚实守信的原则,放任环保问题可能酿成重大的环境风险,势必损害投资者利益。可问题是,我们A股投资者,对那些破坏环境者,何时大声地说声“不”?
《投资快报》发自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