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还有一种泡沫叫市值泡沫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0日 08:11  金羊网-新快报

  李志林博士

  一说到股市泡沫,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创业板泡沫、中小板泡沫、中小盘股泡沫、题材股泡沫、高价股泡沫,而很少认识到大盘股的泡沫。这是因为:

  根据上交所网站5月4日公布数据,4月底2871点收盘点位上,各项平均市盈率为:沪深两市主板分别为21.67倍和30.52倍,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为44.18倍和67.91倍,沪深300指数仅15倍。结合首季上市公司利润同比增长64.1%,中国股市估值已与国际成熟股市接轨,应该没什么泡沫。为何估值最低的大盘股却一跌再跌、经常暴跌呢?我认为是大盘股的市值泡沫在起作用。

  1.上市的贪大超洋,埋下了市值泡沫的祸根。如工行、中石油、神华、中铝等,堪称世界第一的规模,但管理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却远远落后,一旦原先的垄断利润得不到继续,成长性就逐年递减,加上每年没完没了的再融资,使市值泡沫更大。

  2.某些以次充好、高价发行的大盘股,市值泡沫更大。近半年来,有11只大盘股破发,均是净资产仅几角、不符合《公司法》上市条件、靠特批放行、并以几十倍市盈率高价发行的劣质股。一上市,市值泡沫就迅速破灭,并像瘟疫一样腐蚀整个大盘股的肌体。

  3.大小非减持,捅破了大盘股的市值泡沫。2007年下半年大盘股最风光时,流通比例仅30%多,6124点的流通市值也只有10万亿元。但今年5月 6日2740点时,指数减少了56%,但流通市值却是14万亿元,加上创业板,盘子比当时增加了近50%。那是流通比例增加到75%以上和扩容6800亿元的缘故,一个股市变成了2.5个,其市值泡沫的破灭必然导致股价连下台阶,与H股接轨。持大盘股者在股改时获得的10送3股的对价只能如数归还。

  4.市场资金面无力承受大盘股的市值泡沫。发达国家用了一二百年达到的市值规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仅用20年就做到了。但老百姓平均收入仅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银行和国企资金不准入市,指望13亿人积攒起来的储蓄再能入市,实在困难。现基金资产占流通市值的比例由原先35%—40%降为15%,其中持大盘股的比例不足15%,根本无力像以往那样在大盘股中“抱团取暖”,只能争相杀跌,转到高成长的小盘股中寻找避风港。随着年底大小非解禁、流通比例超90%,以及扩容不断进行,大盘股的市值泡沫还将缩小。这都是近几年来罕见的扩容大跃进和高价发行大盘股所惹的祸。5.调结构、抑过剩,暴露了大盘股市值泡沫的真相。中国的大盘股,除金融、地产外,绝大多数属于国务院抑制的九大过剩产业之列,在以往经济发展以粗犷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时代,其高能耗、高污染、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弊端,被拉动GDP所掩盖。如今在国务院强调“要用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之下,其庞大的市值就成了结构转型的牺牲品,市值泡沫必然破裂。

  6.抑制房价一连串新政,对银行、地产的市值泡沫造成巨大冲击。银行股和地产股是大盘股群体中最大的一对孪生兄弟。抑制房地产的需求,不仅重创地产股,也直接殃及银行股,还间接影响近50个行业,影响了除高科技、医药股以外的大多数板块。正因为此,人们近期才看到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都未曾出现过的大盘股和指数飞流直泻式的单边下跌。

  7.股指期货加速了大盘股市值泡沫的破灭。媒体原先曾一再宣传:2008年中国股市之所以从6100点至1600点单边下跌,就是因为没有股指期货。但眼下事与愿违:股指期货开设半月,股市就单边下跌至今。其中虽有期货T+0打败现货T+1交易制度不对等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期指是以市值泡沫最多的大盘股为标的,在供大于求时,做空总是对的,何况期指还有资金放大6.5倍的杠杆作用,大盘股的市值泡沫岂有不破之理!

  鉴此,要想止住大盘单边下跌,维护股市稳定,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大盘股下跌背后的市值泡沫及其成因,在年内大小非还将大量解禁的大扩容压力下,应放缓新股尤其是大盘新股的扩容节奏,尤其是明确国际板今明两年内不予推出,给市场休养生息的机会,使股市主要为发展新兴产业服务。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