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叶 北京报道
融资融券上映了,怎奈观众寥寥无几。
4月7日,保利地产受到了少量融券卖出,融券业务终于“打破”了3天的零交易纪录。但这却并不能改变融资融券低迷的现状。截至8日收盘,上证指数震荡下行,融资融券继续保持“低调”。
记者经多方采访后发现,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对于融资融券这一新鲜事物似乎并不“感冒”,更多人都是以观望为主,甚至没有考虑要参与其中。
广东新价值公司投资总监罗伟广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融资融券业务可能会是蓝筹的导火索,但不是行情的决定因素。反正短期我所掌舵的基金没有做融资融券业务的计划。”
“看看形势再说”
“大多数投资者都不太敢参与这一业务,毕竟是新生事物,尤其是融券做空,大家都想看看形势再说。”中信证券北太平庄营业部客户经理施女士对目前融券市场的冷清并不意外。
据公开的数据显示,融资融券业务开始的首个交易日,两市融资融券业务交易总量为659万元,其中沪市为584.9万元,深市74.17万元。而当天沪深两市总成交量超过了2214亿元。也就是说,融资融券首个交易日的成交量还不及两市总成交量的十万分之三。
记者注意到,相对于融资业务而言,融券业务更显得尴尬。截至4月8日,融资融券业务已经开展到第6天,此前两市的融券业务有连续三个交易日为“零交易”,虽然7日结束了这一局面,但也仅仅是小额融券卖空。
“融券利率高,一些标的证券估值并不高,卖空风险是比较大的。此外,融资融券刚刚试点,近期A 股市场上下徘徊,未来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市场观望情绪较浓厚。”西南证券资深分析师王大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对融券业务遇冷如此分析。
未来业务难放量
虽然交易总量在温和扩大,但融资融券业务想要放量增长,尤其是融券业务,短期放量还很难。
根据上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7日融资融券交易总量2512.52万元,比前日增加1502.37万元。此前的4月6日,两市融资买入总额为716.21万元。7日,大多是融资买入做多的业务,融券业务依然鲜见。只有沪市保利地产被融券卖出1400股。此外,中国联通融券余量1000股,工商银行融券余量200股、金钼股份融券余量100股。深市融券交易依然为零。
虽然交易总量已经有所增长,但规模总量尚不大,仍然看不出会有“如火如荼”的迹象。国都证券资深策略分析师王伟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短期大盘依然会保持震荡格局,以地产股为首的权重股还是很难启动,而由于融券标的多为蓝筹股,所以更多的投资人面对融券还会继续保持‘沉默’。”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由于融资融券门槛过高,机构参与该业务的热情也并不高。据有关媒体报道称,95%的私募基金都没有参与到这一业务当中,而在此前,私募基金号称是融资融券交易最主要的参与者。
“融券操作确实难,刚刚有这种做空机制,投资者还不适应这种投资者风格,这也是该业务遇冷的最主要原因。但由于目前有资质的融资融券券商只有6家,而这6家中能够开展该业务的营业部也有限,门槛也高,所以投资者参与数量很少,参与融券业务的投资者就少之又少。”施女士似乎已经坦然接受了融券业务遇冷的现实。
不过,王大力对于融资融券业务的前景相对乐观。“融资融券两方交易,一个做多,一个做空,通过前几日的尝试与熟悉,一些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业务的热情已经有所提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融资融券规模总量尚不大,要谨慎对待其中数据所反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