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
曾经推动中国证券业无数个“第一”的阚治东,用一本40万字的《荣辱二十年》,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中国证券市场的百转千回联系在了一起,虽萧瑟一路,然豪情依旧。在这位已经转身创投行业的证券业“老人”看来,如果下一个20年,中国还没能建立起一个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只能说我们做得太糟糕了”。
下一个20年:资本市场国际化
《中国经营报》:中国证券业可以说出身草莽,不乏江湖气息,因此行政之手无处不在。就你当年入狱一事,有人曾说,中国证券业早年风云人物无一幸免,你自己如何评价?在中国证券市场20年之际,为何你用“荣辱”二字概括其中百味?
阚治东:其实,这不单单是证券行业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我去日本研修,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就是后人尊重前人、继任尊重前任、从下到上都是仰视。台湾也是如此,每家大企业都会陈列出每一代总裁的记录。但在内地往往是一代否定前一代,后人都自认为比前者聪明。我想根源不是行业的问题,而是文化。事实上,中国的文化原来不是这样的,很可能是被文革破坏了。
一直有人问我对今天市场的看法。从好的方面看,现在的市场是我们当年为之奋斗的梦想,当时我们只有七八只股票在交易。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创业板十年磨一剑、金融期货迟迟不能发展、交易所体制依然有待完善,方方面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努力。
监管不是办证券市场的目的。就市场建设而言,我认为,我们只需要照着纽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模式发展就行,他们今天的规模、国际化程度和交易品种设置,就是我们的目标。现在,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仅仅市值大、交易量大并不意味着我们市场大,只能说明我们的市场投机气氛浓厚。同时,我们今天的市场还是半封闭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刚刚打开序幕,首先要允许国外券商成为两个交易所的保荐机构,其次要允许国外优质公司来两个交易所上市,允许资金自由进出等等,这些都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中国经营报》:在你看来,中国资本市场下一个20年要怎么走?
阚治东:我认为下一个20年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与中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资本市场,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比较高。所谓国际化有很多标准,上世纪80年代,我研究过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国际化进程:日本从战后开始建设资本市场,也是从货币非自由兑换开始的,国际化初步完成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最后完成大概需要二三十年。不过,日本一切制度在废墟之上建立而成,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应该比较容易得多,但很多问题就出在金融政策,这不是资本市场一家的事情,但这是前提,如果不完成,后续难以成行。
大家都在谈金融中心。无论是所谓亚太金融中心、世界金融中心抑或区域金融中心,我对金融中心的理解就是相当于一个水利建设,类似一个水库,浇灌的面积多大,金融中心就多大。换句话说,资金来源全球,资金流向全球,才算国际金融中心,如果都是人民币,怎么能算国际金融中心呢?就我国香港而言,我认为他们国际化程度就比内地高很多。
20年前,我们还在意识形态的局限中挣扎,纠结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分。但是今天,排斥市场的人已经很少,民主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对比过去20年,我对实现这个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目标还是很乐观;如果20年后这个目标不能实现,那么就是我们做得太糟糕了。
创投业完全可以做大
《中国经营报》:如今创投行业变化很大,国内很多资金涌入,外资也踊跃募集人民币基金。你怎么看待这种趋势,外资能够争取到人民币LP(有限合伙人)吗?
阚治东:一般来说,天下同行都是冤家,但我认为创投行业不是。因为当前中国投资需求太大,而且项目多资金少的局面仍将持续。创投不是证券承销,如果有意愿,好项目大家可以一起做。现在我们谈创业投资和VC(风险投资),还是规模比较小,距离真正做PE(私募股权投资)还有一定差距。如果市场发展到了京沪高铁这样的公司都能由各国PE来投资,有什么不好呢?
国外创投不是第一天进中国,我们和他们打交道也很长时间了。在海外支持、技术背景、资金规模等方面,他们有他们的优势。但他们也有欠缺,海归对国内情况不一定了解,容易水土不服。但我认为,他们并非不能募集到国内的资金。
当然不可能没有竞争,如果没有竞争,就没有凯雷和红杉在香港的官司。但我希望只是小摩擦、小竞争。另一方面,现在很多资金涌入,也在哄抬价格,投资市盈率都是10倍、8倍,说实话,5倍以上我都觉得贵。
《中国经营报》:前段时间联想控股入股中银国际,券商也纷纷杀入VC行业。你认为这对创投行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阚治东: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创投行业是一个怎样的行业,依附性强还是独立性强?现在看起来是依附性比较强。我上世纪90年代去美国考察,发现很多大企业都有创投部门,比如英特尔。这是因为,对于医药、IT等行业的企业来说,不管自己的研发队伍有多强,世界上总有研究方向、研究前沿会超越他们,通过创投部门来应对潜在对手就成了公司的战略之一。此外,国外也有很多券商都有直投部门,一旦发现IPO的手续费比不上创投收入,自然会纷纷涌入创投。我认为,只要股东同意,风险就能得到控制。至于独立创投,也不是没有,往往是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组成,这些人通常来自投行,因为创投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的产业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对资本市场熟悉。
但是,创投行业能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行业,并不取决于创投行业能不能被别人收购,能不能收购别人,比如证券公司、担保公司等等。十多年前我就认为这个行业完全可以做大,联想今天的举措就是一个证明。
《中国经营报》:你已经投了不少企业,作为创投老兵,你的最大心得是什么?
阚治东:现在国内证券业确实在加大创投投入,大家都能做项目,就看各自身手了。我们曾在常州谈过一个项目,被一个券商听到消息,很快就介入了。后来我们觉得条款不合适,最终放弃了,现在企业和券商正处于纠纷之中。
做创投这行,我不怕什么背景,投资对象不看背景。做这一行,专业与否不是最重要的,专业可以学习。所有企业都是一个道理,创投本身也是企业,说到底,还是管理企业。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