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A股流动性很纠结 牛市格局未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3日 02:13  证券日报

  □ 钮文新

  国务院领导、证监会负责人和各个大银行方面的讲话或表态都说明,目前股市流动性远不是货币市场所表现的那样充裕。但我认为,这已经是“少”的极限,很快就会有质的变化。

  股市流动性取决于储蓄搬家

  股市投资者、甚至众多分析师都把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股票市场流动性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在中国分业监管的条件下,货币市场资金和股市资金仅仅在新股发行方向上有所联系,而股市二级市场与货币市场实际是被严格分开的。

  历史地看,中国货币市场近10年以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从来都不缺少资金。股市6000点的时候,中国货币市场流动性十分巨大;股市1600点的时候,货币市场流动性一点也不比股市6000点时少,甚至还要多得多。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多少推测股市流动性的多少。

  如何判断股市流动性多少?不要在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去看M0、M1、M2,更不要去看贷款数据,因为,货币供应量说的是货币市场资金状况,贷款说的是企业资金状况——这些数据只能说明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的活跃程度,可以作为判断股市大走向的依据,也可以作为上市公司盈利预期的判断依据,但就是不能据此判断股市二级市场资金情况的依据。

  在中国,作为股市投资者,不能期待信贷资金入市炒股,更不能指望货币市场去购买股票,如果你是这般期待而去买股票,那你必定是个短线客,一定被监管部门查处信贷违规等作为吓得远离股市,让你对股市出现错误的判断。

  应当看什么数据?我认为,在中国,观察股市资金最好的方式是“观察居民储蓄数据的变动情况”。为什么?因为中国股市的资金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居民储蓄的搬家。

  经济与股市周期的四个阶段

  历史地看,经济与股市周期的一般情况大致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当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时,也就是央行减息的过程中,这时尽管银行利率不断走低,但由于通胀率一般也会更大幅度地下降,所以储蓄利率会高于通胀率,进而导致银行储蓄大幅增加,同时企业由于经济不景气也会大幅增加存款。这时候的股市一定是“熊市过程”。

  当经济下行周期即将结束之时,先知先觉的股市老投资人开始购买股票,于是有了股市牛市的第一波。这时,大多数人依然认为股市风险较大,所以股市储蓄资金一般不会大规模流入股市,而都比较安稳地呆在银行里,甚至储蓄存款的增量还会高一些。

  当经济增长周期真正到来之时,通胀开始抬头,但是央行一般都会为了巩固回升势头,而不立即加息。于是,通胀率开始高过利息率,这时储蓄存款增量达到极致——见顶。随后增量开始顶部横盘。这时的股市是最难受的,经济向好的趋势让股市欲跌不行,而上行有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所以纠纠结结地熬人。

  再过一段时间,通胀会继续上行,所以“负利率”情况越发严重,这时储蓄增量开始缓慢下行。央行开始加息,避免银行储蓄大量流出,避免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同时也开始防范经济过热,抑制通胀。这时,股市的大牛市的主升浪开始。

  直至经济下行周期的预期再度出现——注意是“预期”再度出现,这时的股市非常热络、甚至是疯狂,而这时反倒是储蓄搬家最极致的时候,几乎所有银行储户都希望到股市里去捞一把,结果变成股市最后一棒的“接力者”,也是之后熊市的“套牢族”。

  现在股市处于最纠结阶段

  依据上面的规律,现在股市处于哪个阶段呢?

  当然是第二个阶段,最纠结的时候,储蓄还没有变成投资。但我的判断是:现在已到极致,储蓄增量开始构筑顶部。原因是,无论什么原因使CPI达到2.7%,就从绝对概念说:负利率时代已经开始了,尽管年景特殊,此后CPI还会有一些变化,但从趋势上看,CPI波动向上应当是可以肯定的。也正是因为CPI忽上忽下的波动性比以往要剧烈,以至总体向上的斜率不及以往,所以股市也显得十分纠结。

  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股市不是牛市。从图上看,我们看到股市在3000点附近盘整的时候,储蓄存款增量已经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尽管还不典型,因为这个过程中,楼市火爆,所以会有一些资金去买楼了。但现在楼市的火爆已经得到了抑制,部分退出楼市的资金何去何从?一部分被楼市套牢的资金是不是要填补损失?靠什么填补?靠银行存款吗?

  另一个需求说明的问题,2月份居民储蓄增量巨大,一个月1万5000多亿,突破历史峰值。这可能会有一部分股市资金回流所致,而在我看来,更多的是2月春节,大量农民工把去年一年的收入变成储蓄所致。前年以来,新《劳动法》和许多城市上调最低收入标准,致使农民工收入大幅提高,这才是储蓄大增的关键原因。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