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志林:四大利空传言暴露机构换仓意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5日 07:06  新快报

  正如去年11月-12月市场的一片看多声葬送了“创新高跨年度行情”一样,近期市场的一片看空声,则为“冬播春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何看待利空传言?

  其一,所谓“一月剩余时间禁发贷款”。

  这是市场从央行和银监会的“均衡贷款”作出的推论。其实,一月前两周贷款就达1.1万亿元,若不控制,将超去年同期的1.69万亿元,显然不合时宜,即使作些微调也合情合理。而银行贷款从来禁入股市,即便一月份贷款在1.1万亿元打住,股市也无理由作出如此暴跌的反应。

  其二,所谓“1月21日起调高印花税”。

  这显然也是乱装“斧头柄”。2007年“5.30”时,股指从2541点涨到4335点,而目前只有3100多点;“5.30”时市场平均估值是46倍市盈率,而目前仅22倍;“5.30”时,10元以下股票几乎绝迹,而现在有一大把;“5.30”时,新股上市就被爆炒1—2倍,而目前大盘新股均“破发”,中小板、创业板上市首日仅涨10%—30%;“5.30”时管理层一再向市场警示风险无效,才采取突然手段,而现时连续三个月每月发行新股40多只,新年股市一路下行,政府怎么可能再重祭“突然袭击”的手段?

  其三,所谓“上周五起央行将宣布加息”。

  甚至有人道出另两个加息时点:一月底和春节前后。这完全是主观臆测。我认为,加息可能性最大的是二季度末,至少不会早于四月份。一是因为,中国经济并没有过热,也无过热的威胁和过大的资产价格泡沫。二是因为,央行刚使用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货币投放流动性,不可能紧接着又采取提高货币成本、改变储蓄和消费间关系的调控。三是因为,虽然去年底CPI升至1.9%,一季度可能更高,但这主要是同比基数低的翘尾因素,因而加息缺乏必要性。四是因为,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中央定下的基调,央行不能擅自采取加息的强硬举措。五是因为,中美两国首脑多次强调对加息和退出政策需加强一致性,美联储一再表示六月前不会加息,这对中国加息也有制约。

  其四,“去年保八任务虽完成,但通胀预期加剧,故“1.20”公布的经济数据是利空”。

  这也是一种偏颇的观点。去年此时,中国面临新世纪最严重的困难局面提出“保八”目标,但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基金经理持怀疑态度,认为至多只能“保五、保六”。现在,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交出最亮丽答卷后,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振奋、自豪,但有人却又拿尚未出现的通胀说事,认为对股市是重大利空。其实,高增长(GDP8%以上)、低通胀(CPI3%左右)是最理想的发展模式,是难得的发展机遇;CPI由负转正,并调控在3%左右,这不是利空,而是利好。整个市场都陷入“温和通涨恐惧症”,这是缺乏经济常识、违背经济理论的错误思潮,必须坚决加以纠正。

  机构利用利空达到换仓目的

  1

  与基金去年第四季度满仓并误判市场有关。

  当时基金一致认为有创新高跨年度行情,以致仓位高达90%,但此梦想被管理层超常规扩容和突然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所打破。于是就由“先往上做”改为“先往下做”。同时,年终结账离场机构,也需要通过砸大盘股造成指数暴跌,获取再度进场的机会。而四大利空传言便是“往下做”的最好帮手。

  2

  是基金换仓的需要。

  原先基金重仓的大多是大盘股,但由于股指期货效应大打折扣和银行股巨额再融资压力,基金只能换仓到中小盘股、高科技股、世博等区域概念股,先做年报行情。只有靠利空传言,造成指数和中小盘股一起暴跌,才有低位换仓的可能。

  3

  周期性振荡表明主力采用“做市商”操盘手法。日K线图上,9月1日2639点—9月29日2712点—11月2日2923点—11月27日3080点—12月22日3039点—1月23日3062点,这六个底部间隔时间都是19—22个交易日。每个底部都是靠制造利空传言引发暴跌而实现的。这表明,随着市场流通盘扩大、基金重仓和市场流动性的不足,机构无意单边往上做,更偏好于“做市商”手法,即在箱形区域频繁制造振荡、高抛低吸,以曲线延伸直线,拓展收益。

  4

  主力做盘的需要。

  利空传言最能让市场恐惧,逼投资者交出手中筹码,减轻仓位,加大空头队伍,降低指数水位,从而使机构能利用扩容相对宽松期,抓紧做“春生”行情。

  都认为一季度没行情了,行情反而会突然降临。投资者应作好在3050—3250点区间做来回振荡、高抛低吸的准备,主要通过捕捉高科技、高送转、世博等区域热点个股的超大盘涨幅的机会,来实现“春收”的目标。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