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业板: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5日 10:57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 郭田勇

  从1999年酝酿到2009年正式建立,创业板市场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创业板背负着诸多使命,承载着殷切期望。从开板至今,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走势,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演绎了悲欢种种,此时再回首,我们还当冷静思考创业板的建立初衷。

  几经波折,水到渠成

  1999年1月,受到美国纳斯达克和香港资本市场的影响,深交所向证监会呈交《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首次提出创业板的概念。当时网络股在纳斯达克异常火爆,国内的新浪、搜狐也纷纷在美国上市,创业板市场为新兴企业提供了资金,反过来新兴企业又推动了创业板的空前繁荣,而国内的企业很强的投资需求也被带动起来,由此便诞生了深交所建立创业板的提案。但是由于《公司法》的限制和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创业板市场建立陷入沉寂。

  2004年,我国启动了中小企业板。作为创业板的一个过渡形式,建立中小企业板旨在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2007年股市暴涨至6000点,创业板再成中心议题,目的是通过建立创业板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分流主板市场资金,控制主板暴涨的行情。但是随着股市的下跌,创业板再次偃旗息鼓。

  至2009年真正推出创业板,可谓十年磨一剑。在金融危机之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融资问题成为关键问题。当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痼疾”,但是此前我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便显得不是过于急迫。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首当其冲,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鼓励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成为了当前的重点问题。而且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扫除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制度障碍。因此从决策层到业内、学术界都达成了高度共识,此时建立创业板市场可谓水到渠成。

  上市企业选择:靓女先嫁?

  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这在中小企业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小企业融资中银行融资占到了98%左右,而直接融资还不足2%。创业板的推出,核心目的还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为其开启一个新的直接融资平台。

  但是创业板究竟能接解决多少中小企业的问题,是否真的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还与我国股票市场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我国股票市场对上市企业的选择可谓“靓女先嫁”,创业板IPO的盈利条件要求500?1000万的净利润水平,相对来说门槛还是比较低的,全国能够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不只几万家,门槛虽低,却不是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够上市。创业板市场仍然延续了主板市场靓女先嫁、优中选优的原则,实际能够上市的企业各方面所达到的水平都远高出了所设基本门槛,而大量的中小企业仍然没有机会上市,这就引发了不对称的问题:在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中,很多公司达到了主板的上市标准,其中不乏行业龙头企业,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甚至是处于细分市场垄断地位。这些优质的企业本身并不缺乏资金,或者说并不缺乏融资渠道,正是很多银行争相提供贷款的对象,而真正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却不能得到资金。

  从本次金融危机来看,一些相对比较成熟、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融资渠道是非常多的,也就容易挺过危机度过寒冬。而这对中小企业就要难得多,特别是一些有科技含量、有成长性的企业,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不愿为其提供贷款。银行所做的都是锦上添花的事,那么创业板是否也要作一个锦上添花者?恐怕雪中送炭才是创业板市场建立的目的所在。

  审视创业板定位

  创业板开板即经历过山车,首日遭遇“爆炒”,随后集体走弱并大面积跌停,大量散户套牢。此般景象似曾相识,可谓中小企业板的昨日重现。审视创业板的定位,关键词在于高成长、低门槛、高风险和高收益。为了达到这一标准,我国的创业板市场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

  首先在定位上,创业板就要与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拉开层次、拉开距离。一方面,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的上市企业是中小型高成长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新兴公司。这一点在首批上市的这28家公司中有了很好的体现,28家公司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高的信息技术、电气设备和生物医疗等行业,其中信息技术7家、电气设备制造6家、医疗生物6家,高科技、高成长特征明显。

  另一方面,与中小企业板相比其主要区别又在于准入门槛的高低。中小企业板的进入门槛较高,接近于主板市场,而创业板进入门槛较低,上市条件宽松。以纳斯达克来看,可以说是没有门槛的,作为一个融资平台,亏损企业也同样可以上市。这一点恐怕在我国的创业板上还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创业板并不是成功板,不应一味追求让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或是比较成功的企业上市,而是真正的实现低门槛,使真正存在融资困难,但有科技含量、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进入创业板,大量满足在现有融资体系下得不到资金满足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使创业板真正的成为一种高风险、高收益市场。

  因此,创业板最重要的还是注重企业的成长性和科技含量。满足高科技、高成长特点,同时满足公司治理和经营透明度要求的企业就可以推上创业板,而当前的经营业绩、盈利水平并不是关键问题。创业板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种投资机会,对于企业来讲又是一个融资平台,一些当前盈利水平不高、缺乏资金的企业,如果拥有专利产品、重要技术,通过上市就能够得到资金支持,得到发展,这笔资金对企业来说就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那么反过来也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回报。

  监管层忙于选靓女实为越俎代庖,应该把选择权交给投资者,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在保证市场透明度的情况下,投资者会相应的做出理性的选择,那么上市企业间的经营业绩、成长前景差异就能够通过股票价格体现出来。风险与收益相匹配,高风险也就意味着高收益,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纳斯达克既成就了微软、英特尔这样的黑马,也同样存在着大量公司的巨额亏损和退市,投资者能够分享成长的喜悦,也能接受亏损的阵痛,这便是追逐高收益理应承担的风险。而且,监管者把精力放在上市公司选择上也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我国就出现过很多上市公司第一年上市时效益很好,第二年就成为ST的情况。

  当然,监管层使用一种靓女先嫁的思路选择企业也是有其苦衷的,我们的资本市场规模还是比较小,只有一个上市场所,只能容纳上百家,最多上千家企业,相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讲,上市资源非常有限,只能择优录取。这也是目前的创业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解决这一问题,还应拓宽思路,笔者认为,可以把证券交易所或者说股权交易市场范围扩大,甚至是构建地方性、区域性的融资平台,进一步的丰富资本市场的层次。

  创业板成就了谁?是风投私募、上市企业还是投资者?在风投的退出通道方面创业板已经做到了,而在中小企业融资上起到的恐怕只是新型融资平台的示范效应。冷静审视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初衷,恐怕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我国间接融资模式主导的金融体系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在很大程度上、很长时间内还是要依赖银行业,也包括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这种间接的融资方式在很长时间内还会是主导方式。创业板是一个亮点,但是要发展好这个亮点,也许还需进一步解放和调整资本市场的发展思维。这样通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协调共同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