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争议分析师公信力:谁还值得聪明投资者相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7日 10:05  投资者报

  看起来,这是个有点八卦的偶然事件,因前女友嫌分手费太少愤而举报,海通证券明星分析师叶志刚8月初被监管部门追查。无论他是否与私募基金存在利益合谋,本就有争议的券商分析师公信力,都会因此更遭质疑,我们理解公众的愤怒,并谴责相关违规逐利者。

  中国证券、基金等从业人员的诚信度,我们相信多数投资者从来不敢高估。现在的叶志刚事件,及两年前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的“老鼠仓”事件,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怪胎,而区别只是在于,有的暴露出来了,有的还在冰山之下,深藏不露。

  客观地看,仍在成长与转型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确难以避免这类有违诚信的劣迹,即使在欧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类似问题也无法杜绝。2003年秋,华尔街的金丝雀公司、美国银行、美一银行、培基证券等多家机构均出现基金经理利益勾结的丑闻。

  但面对这类事件,再强烈的谴责或激愤,都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利器。抛开其中的法律法规纷争,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能让分析师和基金经理更加自律,更值得相信。

  仔细看叶志刚事件后的分析和评论,主要在呼吁加强对证券、基金业的监管,即通过严刑峻法,管住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提高违规违法成本。这当然很有道理,法规修订和监管落实,均是中国资本市场在制度层面需要强化的关键环节。

  但这样做,就足够了吗?看看美国人面临的悖论,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骗局暴露,在71岁高龄被判刑多达150年,在基本废除死刑的美国,处罚够严厉了。然而,对那些疯狂逐利之徒,这恐怕也没多大威慑力,特别是在中国,他们被绳之以法的概率仍然很低。

  在中国资本市场,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利用信息、资金等优势,与私募机构合谋甚至操纵股价的事,并不是什么秘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因深知其中缘由,许多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一些私募基金的管理者,对多数分析师的股票推荐,往往不以为然,更不敢随便据此投资,分析师们的真实价值与道德诚信,的确是非常微弱。

  而在唐建和叶志刚两起事件中,如果不是熟知内情者反戈一击,投资者即使有所怀疑,也很难抓到把柄。能够有所作为的,应当是掌握权力和信息优势的监管者。最近媒体报道的交易所“窗口指导”行动表明,监管者可以随时掌握异常交易行为,想有所作为并不难。推而广之,真要下决心查处分析师或基金经理们的猫腻,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监管者并不那么尽责,不排除一些监管者本身就不净,查来查去,很容易惹火上身。

  因此,投资者可以呼吁加强监管,但也别太指望监管的全知全能。在我们看来,更可行的办法,在于开放金融市场并鼓励充分竞争。只有打破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的群体垄断,让更多人参与证券分析和资产管理,才有可能在扩大的市场与竞争中,逐步实现优胜劣汰。

  与中国飞速扩张的市场规模和投资人群相比,证券、基金从业者的质量,却没有同步提升。于是我们看到,大批毕业不过一两年的年轻人,在分析师或基金经理队伍中担当重任,或对行业分析有较大发言权,或管理数以十亿计的资金。他们获得如此重要的话语权和管理权,并非因其优秀,而是因其资格,一旦监管乏力,就会为了私利而胡作非为。

  所谓资格,就是证券、金融行业的进入壁垒,不仅包括个人的资格考试与认证,更包括公司的特许经营牌照管理。在这个有诸多进入限制的市场里,圈内人和圈外人有着本质区别,圈内人的专业水平与道德诚信,并不一定正相关,而获得牌照的证券、基金公司,对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的利益私相授受,即使三令五申严加禁止,事实上也会睁一眼闭一眼。

  问题出在哪里?正是竞争很不充分,市场淘汰不够。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处罚,不一定来自法规层面,而应来自市场层面,即要让公众的评判与选择极具杀伤力。越是在市场经济环境,公信力就越生死攸关,证券、基金业更是如此。

  而公信力不是自封的,也无须什么监管机构认证。唯有通过市场机制,接受公众挑三拣四,才能让诚信者压倒失信者,让优秀者压倒平庸者。真正值得相信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真正优秀的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者,才会脱颖而出。

  在推动证券、基金业开放过程中,我们非常看重媒体可以发挥的第三方监督作用,在相对独立的话语空间里,严肃认真的投资类媒体,可以帮助投资者辨识分析师和基金经理。

  正如《投资者报》去年创刊时所开宗明义,作为一份严肃的投资类媒体,“值得相信”是起码要求,也是终极标准。基于这样的理念和价值分析,我们多次论证,分析师们在紫金矿业中国石油中金黄金等公司的估值上存在偏差与误导,这些分析先后被事实印证。

  这至少再次印证,证券投资分析并不复杂,也不神秘。就像华尔街明星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所说,美国股票市场被一群专业机构投资者所主宰,但个人投资者与其指望获得所谓专业投资建议,不如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投资于充分了解的公司和行业。

  在中国也是一样,看看《投资者报》本期首次推出的“基金经理赚钱榜”(相关报道详见C01-C16),的确有能连续赚钱的专业高手,但所谓专家理财一定比个人高明,却不是事实。许多基金经理的水平或是“混饭级”,他们见不得光的利益勾结,也阻碍了他们赚更多钱。因此对聪明投资者来说,一切都是参考,最终要有主见,分析师们和基金经理们的道德风险,不可不防。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