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尹中立:股市出现了三道裂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1日 05:29  每日经济新闻

  尹中立

  笔者几天前曾经写过文章,认为当前是股市的盛夏季节,既然是盛夏,那么后面将逐渐步入秋季,温度会逐渐降低,但没有想到温度降得如此之快。2009年的7月29日,又成为了中国股市历史上的重要一天,这天的最大下跌幅度超过8%(是1600点以来最大的跌幅),而且交易量创历史新高,两市共成交4300亿元,这两项都打破了2007年5月30日的历史记录。

  难怪有人将 “7·29”称为今年的“5·30”。但过来人都知道,“5·30”的股市大跌是因为有上调印花税税率政策为背景,而且在大跌之前有很大的升幅(2006年11月从1800点开始起步,一举突破2245点的前期历史高点,并用不到半年的时间穿越3000点、4000点,“5·30”之前股市累计升幅超过300%),投资者在政策的打压下出现恐慌性出逃,于是出现市场较大的调整。而7月29日的大跌是在政策面风平浪静的背景下出现的,而且股市累计上涨幅度只有100%,更没有超越历史最高位,现在的位置只是最高点的一半。

  笔者以为,在此背景下出现创纪录的大跌,说明股市自身出现了裂痕。

  从7月29日盘面看,上午就出现一些异常:一开市所有的银行股、钢铁股就开始上涨,随后电力板块出现上涨,股指在这几个板块的带领下创出本轮上涨的新高,但地产、煤炭、有色等板块出现了较大的跌幅。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只要每天有领涨的板块,市场人气都会十分活跃。当天上午,在银行、钢铁、电力板块的活跃下,出现市场分化的走势令人有力不从心之感。尤其是下午2点整,当指数在下跌80点后,反弹无力。于是,以万科、保利为代表的地产股开始突破本轮调整的平台,向下迅速下滑。需要说明的是,地产股是这轮反弹的主力板块,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平台整理,市场预期应该会向上继续挺进,带领大盘创出新高,但7月29日却出现向下的突破,这是始料不及的。

  笔者以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市场资金出现了短缺。部分原因是当天有超级大盘股——中国建筑上市,分流了数百亿资金,但更重要的是新股申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按照目前的新股发行节奏和新股上市首日溢价,每月打新股的收益大约在2%以上,年化收益率为25%左右。需要记住的是,这是无风险收益,而很高的无风险收益率一定会拉低股市的重心,其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一级市场。这是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股市出现资金短缺的本质原因。

  股市出现裂痕的第二个原因是货币政策的调整。尽管有关方面已经数次重申“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下半年的货币投放一定不会超过上半年,估计明年也不会超过今年。央行相关负责人已经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需要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物价变化进行动态微调。目前从边际增量看,货币投放的峰值已经成为历史,因此,对于股市而言,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对于已经入市的信贷资金而言,货币政策的调整是极为敏感的信号,一有风吹草动这些资金就会选择离场。

  当然,股市的繁荣会吸引储蓄资金加盟,如果新加入的储蓄资金数量超过离场的信贷资金,则股市繁荣还会继续。2007年牛市就主要由储蓄资金推动的,从2007年初至10月份,有5个月出现储蓄资金净减少的现象,很多人用储蓄资金购买基金,使基金的规模在2007年连续突破2万亿、3万亿大关。但2008年的大跌已经让老百姓对基金的赚钱“神话”有所警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类似2007年的储蓄大规模进入股市的情况。

  股市的裂痕之三是通货膨胀预期忽隐忽现。现在全世界投资者都在讲同样一个故事——中国大规模的投资和信贷投放一定会刺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于是,股市的投资主线就是受益于通货膨胀的煤炭、石油、地产等板块,国际商品市场的期货行情与中国的股市行情相映生辉。但最近却出现了原油价格下跌及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的消息,这样的现实和预期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反差,成为股市调整的导火索。笔者以为,大宗商品的价格不仅涉及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涉及美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涉及中美两国的战略利益,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投资者仔细观察。

  总之,股市大跌暴露了市场已经存在的深层问题,即使未来市场快速拉起来,只要上述问题没有解决,终究是市场的隐患。(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