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左小蕾:最公平的新股制度是全面网上竞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9日 08:31  大众证券报

  左小蕾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避免经济从V型转变成W型

  《大众证券报》:现在关于经济未来走势的判断很多,有V型、W型、L型、U型?您判断,未来经济将会是怎样的趋势?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左小蕾: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是一个领先指标,它的趋势一般会预示未来3至6个月的经济走势。在今年一月份的时候,我们关注到它已经有10个星期的上涨,从去年10月份的最低点开始上涨。它现在已经涨到了50%以上,也就是正常水平以上,理所当然的,中国的经济在3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一定会上去。PMI的上涨,说明企业已经在买东西了,订单也上来了,设备也在购买,原材料库存也在上涨,市场已经在加大投资,所有这些信号已经说明,国家的四万亿投资都在发挥作用,那经济增长能不上去吗?但是大家要注意,经济增长光靠投资拉动是不能持续的。而且,这种信号也并不是说,投资者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买股票了,这是两码事。

  《大众证券报》:那如何才能让经济的增长具有持续性呢?

  左小蕾:虽然一些指标发出了我国经济将出现回暖复苏的信号,但其中也存在着对V型反转的可持续性的担忧,有可能转化成W型。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台大规模的政府经济振兴计划,1998年至1999年经济明显下滑,2000年经济增长得到改善;但是2001年,经济再次下滑,出现所谓W型的经济态势。现在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主要是因为,一些经济指标反映,我国的经济回暖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消费的拉动力度不够;而进出口顺差在目前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下,对经济增长不会有很大的贡献。所以,未来政策或新的经济刺激方案,应该把重点放在拉动消费上,而不是加大政府的投资。只有拉动消费,才会带来再生产、再投资的这种良性循环,才能够让经济的回暖稳定、持续。现在可以看到,政府的一些政策已经在拉动消费上作文章,包括把国有股划转给社保基金,这是一次收入分配调整,解决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取消部分粮食出口关税,这不仅加大出口,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还有旧车换新车、旧家电换新家电补贴等。但这些还不够。

  《大众证券报》:那您认为还需要出台哪些举措呢?

  左小蕾:政府还要创造就业机会,农民工有了收入,他们才会消费。中国经济要实现V型复苏,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很多人都说新增长点难找,但我觉得中国可以着眼于以下方面:一是垄断行业的民间准入。比如金融、电信、能源等行业的开放,直接成为新的增长点。二是新能源开发和应用。新能源的投资不会产生产能过剩的担心,而带来的乘数效应要大得多。三是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的投入,这才是真正振兴汽车行业之道。四是大规模完善和建设保障体系。五是发展与家电下乡相关的服务业。六是全民健身。美国体育对经济增长贡献达2.4%,而中国仅0.3%。

  总之,只要在技术进步和制度进步方面不断地突破,在创造就业、推动服务业、实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方面做更多的文章,中国经济必定能够找到许多新的增长点,实现V型增长。

  现在有通缩压力而不是通胀

  《大众证券报》:谢国忠等经济学家最近认为,现在我国经济面临通胀可能,今年底明年初甚至可能出现滞胀,也有学者说,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是通缩压力,因为CPI、PPI仍然为负,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左小蕾:从中国的情况来看,CPI、PPI持续数月为负数,至今仍无改变,显示,当前中国通货紧缩的压力非常大,这还包括经济形势一直下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一直没有被激活。

  大家之所以担心通货膨胀,是因为觉得中国发了很多货币,超过了经济运行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需求。但我不认为发行了超出需求的货币,就会形成通货膨胀。怎样来判断通胀是不是形成?比较严格一点说,要看是否会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在通胀预期比较强烈的时候,生产者会囤积居奇,人为创造供给短缺。消费者应该是不管是有用还是没有用,现在要赶紧买,人为创造了需求的增长。需求增长,供给减少,最后市场的结果是价格就真的上去了。所以,在通胀的预期下,可能把价格推上去,通胀预期就真的变成了通胀。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实际上从生产者的行为来说,还在“去库存化”,所以PPI还在大幅度下降。消费也是一样。由于还存在很多下岗失业和农民工就业的问题,消费虽然还是稳定的,但是并没有出现消费行为的特别改变。所以,中国当前并没有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没有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

  另外,从实证研究的情况来看,通货膨胀也不是与货币发行如影随形的,不是说发了钱以后通货膨胀就跟着来了,一般有两至三年的滞后。

  《大众证券报》:那我们就不必担心通胀压力了吗?

  左小蕾:不是的。现在通胀预期没有形成,不等于说两年到三年之后不会发生。对中国来说,把握通胀不光要考虑国内,也还要考虑国外,是双重的因素。特别是在当前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全球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中国受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是存在的。由于大规模的救助,我们看见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已经是几万亿美元,根据它的救助计划,可能还要有几万亿。美联储数万亿的基础货币,加上财政赤字,所以全球对通货膨胀的担心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国外的通胀不能被很好地控制,就会再现输入型通胀:大宗产品价格提升,包括资本流入带来过剩的流动性,都会成为通胀输入的因素。对于目前来说,输入型的通胀可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要遏制新股上市首日大涨

  《大众证券报》:下周一,新股发行重新开闸,三金药业首发。关于本次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您认为最大的改进有哪些?

  左小蕾:以前的新股发行制度,造成的一个重大恶果就是新股上市后暴涨暴跌,引发了一系列的市场风险和不公平。这主要表现在,新股价格大涨,调动了大量的资金流向一级市场,极大地扭曲了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也引起二级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波动。可以说,新股上市价格不断攀比式竞相大涨,被误导的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的恶性循环,是形成2007年股市泡沫,导致资本市场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新股上市大幅上涨,是对发行定价机制的否定。这次重新启动IPO后,最重要的是避免再次造成新股价格非理性的大幅上涨。

  《大众证券报》:新的制度还存在哪些不足?

  左小蕾:首先,询价过程中要避免道德风险扭曲价格。虽然新办法对过去高报低买、低报高买有一定的约束规定,但是,在没有窗口指导的新规则下,低报高买可能成为询价过程中新的带有倾向性的询价行为。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扭曲发行价格,而不是真正定出合理的价格,低估价格会更大程度地降低询价的权威性,带来上市后更大的价格上涨,助长更大的非理性新股申购行为,带来市场秩序更大的无序和不公平。要规范理性询价,必须对刻意扭曲价格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其次,避免新股发行上市价格的“预测”扭曲价格。新股上市价格不正常的大涨与天马行空的上市价格“预测”有关。几倍于发行定价的“预测”值得深思。新股上市首日大涨,涨的一定不是价值而是价格,只能用价格泡沫来描述了。新股价格被“预测”到一个非常不合理的水平,实际上是透支了更长时间的公司盈利,对二级市场投资者非常不公平。

  《大众证券报》:您认为新股发行制度还需怎样的改进?

  左小蕾:最理想最公平的定价方式是全面网上竞价。全面网上竞价才能全面信息对称。每个投资者从自己的角度有价格的判断,全市场的参与意味着所有信息全部反映在价格上。全面网上定价几乎融入所有有意申购的投资者的信息、估值和判断,所定新股价格是最合理的,也是全市场认可的,应该不会带来新股发行上市价的盲目上涨。

  资本市场定价和市值变动是风险和将来的成长性决定的。合理的定价过程可以解除资本市场上屡屡被误导的所谓扩容导致市场下跌的似是而非的见解,改变IPO屡次成为调控工具的非市场化状态。

  投资创业板应以风险防范为主

  《大众证券报》:创业板即将开启,这对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哪些影响?对投资者而言将有哪些机会?又蕴藏着怎样的风险?

  左小蕾:创业板推出,有利于大量中小高科技公司的融资,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不论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还是从就业机会创造的角度,非常可能成为保增长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创业板还应以防范风险为主,不要去瞎炒。创业板公司虽然是高成长的,但是,如果不能把握持续发展的技术和创意,风险也是很高的。全世界的创业板市场没有几个成功的。

  《大众证券报》:投资创业板和主板市场,投资者应该注意哪些区别?

  左小蕾:高科技行业的变化很大,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息应该更充分对称;公开的信息披露的要求应该更严格,上市公司的公司财务、经营状况,包括管理层的变化的透明度更高,使投资者更容易了解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否有投资价值。创业板这次增加了“退市”的相关条款。退市制度的建立,更有利于上市公司加强作为一个公众公司的观念,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对于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管体系, 结束上市公司“只生不死”的历史,应该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采访手记

  6月24日,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来南京参加“服务外包名人会——中国经济50人论坛”,当晚返回北京。此次匆忙的行程令记者面对面专访的计划未能成行。随后,记者几经周折,通过电话对左小蕾女士进行了专访,总算补偿了这次失之交臂的遗憾。在采访过程中,左小蕾一再强调——只谈经济,不谈股市。即便是经济发出复苏信号,并不代表着投资者可以放心地去买股票。

  ■  时间:6月25日

  ■  地点:南京——北京   

  ■  人物:左小蕾

  ■  记者:于世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