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玉立
IPO暂停9个月后,终于在近日重新开启。随着桂林三金拿到第一张新股发行批文,其他32家已过会未获批文的公司预计也将陆续拿到股票发行“通行证”。
IPO首单是否有特殊意义?新股上市是否仍面临破发压力?新股发行是否还会有新的监管细则出台?6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期货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探讨目前市场关心问题。
过分猜测首单而舍本逐末
《证券日报》:IPO重启第一单给了桂林三金,这是一家发行规模并不大的公司。此前,市场一直在揣测“首单”会花落谁家,您是否也参与过猜测?
赵锡军:这个猜测没有什么意义。第一单是大是小给谁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谁的发行最能吸引投资者,批文就给谁,早发行一天晚发行一天没有什么区别。第一单是桂林三金还是中国建筑不是关键,问题在于大家是看好大盘股还是小盘股。如果市场看好大盘股,即时首单落在小盘,投资者不看好,也不会买账。
《证券日报》:市场上不少看法认为首单给谁与监管部门的心态有密切关系。对这个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赵锡军:我觉得大家的思路发生了一些本末倒置的变化。大家不去看上市公司怎样,而是关心政府会怎样。第一单给谁,会影响这个证券市场的发育吗?与其关心第一单是哪家,不如关心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将来会怎样。从投资角度来说,大家还是要看公司基本面、盈利能力、投资价值等问题。
即使市场准备好也要允许破发
《证券日报》:您认为目前市场信心恢复得怎样?
赵锡军:这个问题应该基于两个方面的判断。首先,市场是不是相对稳定了;其次,上市公司是不是确实需要资金进行项目投资。第一个其实是资金供给的问题。第二个关系到资金需求。从目前来看,股市在上扬,房价在上涨,市场有通彻的流动性,资金供给很充分,市场已经做好了准备。
《证券日报》:重启后首家IPO上市公司是否会面临股价破发的风险?
赵锡军:至于是否有破发风险,如果投资者不看好公司未来,破发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应该将破发看做是一个偶然的个案,在一个正常的证券市场中,应该允许有破发现象发生。
IPO暂停国外也有类似案例
《证券日报》:此前IPO暂停并不是第一次,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5次暂停经历。这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赵锡军:严格意义上讲,上市融资功能正常情况下不应该中断。然而,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不正常情况下,政府利用干预手段关闭证券市场的某些功能也是时有发生的。
即使像纽交所那样成熟的交易市场,它也需要在必要情况下由政府干预停止卖空。何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不成熟的证券市场。
尽量让市场主体发生作用,但是当市场环境急转,市场主体无法发挥正常作用时,政府就要实施行政干预。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波及下,股市融资功能已经受到严重影响。政府的行政干预,不论是中断交易还是停止交易,都是为了避免更严重的危机发生。
制度改善任重道远
《证券日报》:为了配合IPO重启,证监会出台了新股发行指导意见,同时在批文下达前一天,沪深两交易所还公布了网上网下操作细则。您对于交易所发布的操作细则怎么看?
赵锡军:这个操作细则主要是保障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它从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约束,能够使得投资者的机会更加均等,提高市场众多参与者打新股的中签率。
《证券日报》:证监会在指导意见中也提出会陆续出台相关细则,据您了解的信息,监管部门下一步还会就哪方面出台细则?
赵锡军:目前还不确定。随着市场的发展,规则也在逐渐完善。比如在申购过程中发生了中签率偏低的问题,那么规则就来规范改进。同样,发行市场再发生什么问题,相关规则也会再进行规范。
《证券日报》:在我国股票发行制度方面,哪些问题还是需要继续进行完善的?
赵锡军:我们国家从最早限制新股发行额度到现在仅进行审批,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目前的证券市场,政府仍占据了主导地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干预尽量淡出,也就是实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将是确定的改革方向。
方向是确定的,但是具体改革路径仍要根据市场成熟程度进行。只有当上市公司更加成熟,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同时,投资者更加理性,自己能够控制投资风险。那么政府干预自然会减少。政府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这取决于市场发育的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