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赵娟 胡蓉萍
5月22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其征求意见截止期为6月5日。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当日媒体沟通会上明确表示,6月5日之后将开始安排新股发行。
这一日程安排显然要快于市场预期。此前,市场最乐观的估计是IPO重启将在今年9月份。
自2008年9月25日华昌化工登陆中小企业板后,A股暂停IPO(首次公开发行)。在停发新股的8个月中,上证指数最低点至1664点,最高到2688点。
上周,在重启IPO的影响下,市场后三个交易日连续下跌。可以看出,市场对于选择在此时重提恢复股市融资功能依然存在分歧,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认为,股市对融资恢复的承受力要看恢复的节奏和时机,如果过度密集还是会有一定压力。
节奏加速
本月,中国证监系统在经历相当长时间新政“贫乏”之后,开始加快工作节奏,陆续就创业板以及主板IPO重启退推出一系列举措。
上周五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根据该意见稿,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根据发行规模和市场情况,合理设定每笔申购的最低申购量。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将设定上限,原则上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对每一只股票发行,任一股票配售对象只能选择网下或者网上一种方式进行新股申购,所有参与该只股票网下报价、申购、配售的股票配售对象不再参与网上申购。
同时,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第一阶段将维持现行网下网上发行比例的规定不变。
在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出台后,备受市场关注的创业板及IPO重启已经近在咫尺。
除了已经明确主板IPO将在6月5日后重启外,“6月份各公司可上报材料。”一位接近深交所人士透露,8月正式推出创业板将不是没有可能。财华社的报道也称据政府部门一位官员表示,创业板可能将于7、8月份前后推出,监管部门仍在对那些准备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进行审查。
与此同时,“最近我们对国际板的准备也真正开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部的一位高级经理告诉本报,红筹股的回归谈论了一年多,之前上交所的工作也停留在研究和探讨阶段,然而现在已经开始了一些实质工作。
另外,上述上交所人士还透露说,主板的IPO随着创业板的推出也将适时恢复。
压力之下
分析人士指出,去年底至今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证监系统的工作步伐在举国保增长之际未能跟上全国节奏,虽然有诸多客观原因存在,但舆论对其“不作为”的评价还是让证监系统颇感压力。
2008年底以来,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政府及各部委都抓紧出台“保增长”的措施。但作为证券市场的管理部门,证监会的工作相比而言就有些过于“平静”。
北京一位券商高层人士指出,这半年来股市上涨主要受益于政府4万亿投资刺激,而相关稳定市场政策实际对股市影响并不大。
事实上,这位券商高层所指的稳定市场政策就是指证监系统一直在进行的“维稳”工作,而这或许还不足以发挥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作为更多的贡献。
至于股市的融资功能,舆论则更是颇有微词。
上海一位基金经理就表示,因为金融危机而停止新股发行实际上不符合常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应有更市场化的手段,新股发行后能否为市场所接受应该由市场说了算。
“而对于创业板,因为规模有限,所以推出对主板市场涨幅影响并不大,对资本市场影响只能说中性,创业板的推出还可能对中小板股票估值有所提升。”上述人士表示,不能仅仅因为担心A股涨幅受影响而延迟融资功能的恢复。
某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人士介绍说,在债市上,央行的态度和措施比证监会积极得多,而且的确也有效果。“最关键的是,市场化、商业化运作,而非行政力量。”
不过,对于舆论对证监会的微词,上海证监局的一位官员并不太认同,也不认为目前工作节奏的加快与压力有关的这种说法,“证监会有自己的工作节奏,也会根据全国大局调整工作安排,但我不认为调整是因为受到压力。”
功能之辩
上海的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也同意创业板和主板IPO都停滞确实让证监会在经济保八的过程中作用显得单薄的说法,“目前市场对创业板的共识比较高,推出创业板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通道、解决其急需解决的融资难问题,这是证监会能够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最直接作用的地方。”
但他对IPO的重启还是心存疑虑,“目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分歧还是比较大,蓝筹股IPO弱重起会带来较大冲击,等到宏观经济更明朗、股市真正走入上升通道的时候IPO功能才会比较有效的发挥,市场的承接力也会比较强。”他说。
而一位券商策略分析师也认为,目前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其实没有那么好,随着信贷投放逐步减弱,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强,大型国企IPO重起冲击会比较大。“国有企业并不缺钱,上市主要是完成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很难说不会出现新的过度圈钱。”他更是直言。
“过度圈钱”曾经是中国股市说不出的痛。
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来说,一是投资,另一个是融资,在中国股市发展初期,因为肩负着“为国企服务”的功能,一直都是更看重融资,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李振宁当时就曾表示:股市主要还是被当成一种融资工具,认为有利于国企解困和解决一些政府眼前紧迫问题,可以得到免费的资金。
也正因为此,国企融资长期忽视为投资者带来利益,当投资者利益不断受损时,只能选择离开股市。自2001年,中国股市在长达四年的持续下跌中完全丧失了融资功能。
时至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对价”支付改革成本,照顾到投资者的利益,才换来股改的成功和股市的健康发展。随后的两年半时间里,股市市值从2.3万亿涨15倍至32.7万亿。
但即使在这个过程中,股市的投资功能体现多少,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仍有待评说。此次重启IPO,能否在投资和融资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显然是各方关心的焦点。
分歧
东北证券研究所所长袁绪亚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至少现在恢复融资功能对股市的冲击应该有限,总比年初的时候好。”现在的市场心态已经比半年前稳定许多,“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市场已经给重启融资功能打开了可承受的空间,即使短期内市场有波动,但不至于对市场信心有过大的打击。”
另外,袁绪亚还认为,由于新发行体系的改革有望使得IPO价格更加市场化,这当然有助于减少IPO对市场资金面的“抽血”。
事实上,当2006年6月19日中工国际上市时,业界对IPO重启的担心也十分浓重,但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股市却走出了一波历史罕见的大牛市,因此袁绪亚说,“对IPO的恐慌完全没有必要,何况现今的上市公司质量已经远比以前要好得多,所谓的‘圈钱’并不多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策略分析师称,“最简单的防治可能出现的融资圈钱的办法就是对IPO发行时机不加限制,对IPO节奏的控制就是双刃剑,例如中石油,市场好的时候发行新股投资者最终被套,而低市盈率、高市盈率市都可发行可以让新股估值更合理。”
有数据统计,如果将新股发行只暂停1个月的情况排除,自1990年A股市场创立以来,共发生7次IPO暂停、6次重启。统计这6次重启首日及重启后一周的市场表现,IPO重启后一个月内股指上涨概率达到八成以上。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