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投资者报:需求复苏筑底新牛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5日 14:33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 (评论员 李武) 市场格局向蓝筹的转换,以近乎完美的姿态在本周落下帷幕。

  5月13日,中石油的暴起,或许正如它在48元的暴跌拉开熊市的序幕一样,这一刻,它又以暴涨宣告了A股新牛市的开始。

  在此之前,水泥股在涨,汽车股在涨,煤炭股在涨,地产股也在涨。而今,中石油开始了,有色股开始了,钢铁股开始了。过去,它们沉沦,它们苦闷,它们背负着太多的非议。

  历史毕竟是历史,过去的终究会过去。现在,这些大盘股正在轮番表演,显露峥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究其中逻辑,我们发现,在政策和流动性共同推动的背后,一条“需求复苏”的曲线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投资主线转向需求复苏

  过去的两个月,宏观经济的趋势极不明朗,市场焦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是否见底复苏”这个问题上,有人说“见底了”,有人说“衰退才刚刚开始,深寒还在后面”。

  随着一季度宏观数据在4月中下旬的陆续公布,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终于达成基本共识,但又对复苏的质量和过程争论不休: U型?V型?W型?L型?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得清楚。

  争论余音绕梁之际,市场进入充满分歧的5月。是继续毫无意义的争论,还是转向能说明实际问题的需求面,市场作出了英明的抉择。

  显然,没有需求面的支撑,即便那只有形之手把经济捧上了天,企业的业绩也不可能真正好转,而这才是市场走势的关键。

  市场资金在最近的运行轨迹,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认识。从盘面来看,需求面率先复苏的行业,已经吸引了巨量资金的注意,汽车、煤炭石油、房地产,正是其中翘楚。而那些需求预期即将复苏的行业,比如钢铁、有色等板块,也已成为资金潜伏的重地(如表1)。

  如此规模的资金在各个蓝筹板块的轮番进驻,显然有其战略意图,肯定不是短期行为。

  投资需求强劲复苏

  毫无疑问,需求复苏的关键,首先在于投资需求的强劲。

  从去年年底的4万亿元计划、10大产业振兴,到最近的200亿元技改资金,再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调整,加上方兴未艾的区域振兴,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投资需求获得巨大释放,而且态势越来越强劲。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2.4万亿元,同比增长28.8%(实际增长30.4%),比去年同期加快15.7个百分点。4月份更高达1.3万亿元,相当于整个一季度的55%,同比增长34%,远远超过市场预期。

  但如此高速的增长,市场还是对其能否持续充满了忧虑。

  温家宝日前考察福建时的表态,或许可以成为这些忧郁患者的一剂良药。他说:“应对经济危机远远不止4万亿。”

  如此看来,即便社会投资启动无望,仅靠政府主导的投资需求,已经足够托住宏观经济的大底,以刺激需求的复苏,而大盘下跌的空间,也基本上被封杀于此。

  基于上述信息,我们认为,二季度乃至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在高位运行,在中央下达第三批投资项目后,投资需求将被进一步释放,由于中央投资主要在基建和民生领域,并不会出现市场普遍担忧的会增加产能过剩,相反,这些新投资还会部分消化过剩的产能。

  何况,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调整之后,社会投资不可能无动于衷。当然,要真正刺激起来,尚需时日。

  消费需求稳中有升

  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声名显赫。

  出口的连续负增长,使得消费的作用得以凸显。 今年一季度,消费对 GDP 同比增速的贡献率高达70.5%,而 2008年同期的这一数据只有 44.4%。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最终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稳中有升之势。今年一季度,该数据同比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创23年来消费实际增长的新高,比去年同期加快 3.6 个百分点。

  4月份的同一数据依然值得乐观,总额达9343.2亿元,同比增长14.8%,环比微升,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不可小觑。

  考察影响消费需求的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增长,也为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

  国家统计局4月底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834元,同比增长10.2%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 ,而2008年同期的这一数据仅为3.4%。

  从发展态势来看,消费需求在二季度将继续维持稳中有升的格局,不会出现太大波动,这将对经济增长发挥稳定器的作用。而其中关键,还要看汽车和房地产,只要把这两个“大家伙”抓住,消费自然就会上去。

  更令市场欣喜的是,政策除了刺激汽车和房地产消费外,最近又在其他消费领域发力。5月12日,银监会正式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6月中旬将在北京、上海、成都及天津等四地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届时,不用抵押、担保就可以借钱消费,耐用消费品以及旅游、装修等消费受到鼓励。

  消费金融的试点,既刺激消费,又利好股市,而这,也正是我们竭力呼吁的“一揽子刺激消费政策”的重点之一,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我们相信,政府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大胆探索,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驱动力。

  出口需求明显回暖

  投资需求非常强劲,消费需求稳中有升,接下来真正考验中国经济的,也是最不确定的,就是出口需求。

  最新的数据让经济学家们感到了不安。4月份我国出口919.4亿美元,同比下降22.6%,与3月份相比,同比降幅加深5.5个百分点,已持续6个月同比负增长。

  经济学家的谨慎固然有其道理,但市场不必因此盲目悲观。

  在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之际,判断出口需求是否见底复苏,不能只看同比增长,关键还要看环比情况,因为环比更能准确反映需求的变动趋势。

  在1月和2月份急剧下滑之后,3月份出口环比增长了39%,4月份环比又增长了6.9%。从这个趋势来看,出口的最危险时刻已经过去,严重萎缩的外需,形势正在得到扭转。

  最积极的变化,主要来自美国。第一季度美国消费者支出按年率出现同比正增长,达2.2%,4月份消费信心指数也从3月份的26.9回升到39.2,创32年来第四大升幅。

  与此同时,美国的其他经济数据,也正在沿着既定的经济修复轨迹运行。新屋销量1月份为33.1万套,2月份上升到33.7万套,3月份则上升到35.6万套;新增失业保险申领人数,从3月的65.8万人,降到了4月的63.5万人;非农就业岗位的消失数额,也从1月的74.1万开始,逐月递减到4月的53.8万……

  下面这个最新的数据,或许对出口焦虑症会更具疗效。5月13日,美国商务部公布,3月份其贸易逆差自去年7月以来首次出现上升,其中对华贸易逆差上升了10%,原油进口额则增长6.2%。这表明美国进口需求开始回升,经济正在企稳,投资者对美国经济二季度见底的预期也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我们判断,随着美国需求的企稳回升,其反弹速度可能会超乎意料,这将给中国出口带来明显改善。但鉴于外需的复杂局面,依然需要保持警惕。

  推高股市底部

  不可否认,需求复苏已成必然之势,对应的股市底部的不断抬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而未来市场的一条投资主线,必将取决于需求复苏及其预期情况,因为没有需求面复苏的支撑,企业业绩不可能转好,市场也肯定走不远。

  需求复苏已无需赘言,企业微观层面对未来需求预期的好转,已在PMI连续5月的反弹中得到充分展现(PMI系采购经理指数,当指数高于50%时,意味着经济扩张,当指数低于50%时,意味着经济收缩)。

  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 PMI已连续5月反弹,并在最近两个月运行在50%上方,其中的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运行在50%以上,而且环比也在持续上升,新出口订单指数最近3个月环比也呈上升趋势,4月份已经接近50%的临界点,达49.1%(如图1)。

  从全球来看,需求复苏的步伐,可能也比市场预想的要快。

  由于受经济危机的恐吓,需求显然跌过了头,已被压缩到正常水平之下,全球贸易额已经跌到极低水平,不可能再大幅下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计,今年二季度全球贸易增长率将会触底反弹。随着全球“去库存化”的结束和需求的回升,国际贸易额必然会很快回到正常水平,至少继续恶化的可能已经大大降低。

  此外,全球通胀预期的越发强烈,也会刺激需求反弹,甚至存在快速回升的可能。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催动之下,我们深信,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需求复苏之花必将逐渐绽放,未来的投资策略,也当围绕需求复苏这根主线展开:

  1、关注获得需求支持或需求复苏的行业和公司。比如房地产、金融、煤炭石油、机械、公用事业、交运设备等板块。

  2、寻找因危机而跌到正常需求(真实需求)水平之下的行业及相关公司。由于它们已经跌过了头,现在可能正在底部,未来空间巨大,当它们的需求获得释放之际,也就是收益之时。比如有色、钢铁、电力等板块。

  3、虽然需求复苏的趋势已经确立,但不排除有反复的可能,反映到市场上,市场有回调的需要。但是,不应把回调视作坏事,而应看作加仓或者进场的机会,如果上证综指回调到2300点甚至2200点,那应当视作上帝的礼物,请照单全收。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