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煜辉:流动性未触顶 股市泡沫还将延续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5日 05:20  每日经济新闻

  刘煜辉(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一季度信贷爆炸式增长,4.58万亿的新增信贷规模,意味着后面3个季度中月度新增信贷保持在5000亿水平,年内新增信贷规模就能上9万亿。

   市场开始狐疑央行货币政策或许会开始微调,由全面宽松转向适度宽松。尽管央行官员出面表态将坚持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性。但上海银行间不同期限的同业拆借利率也于近期纷纷触底回升,表现出对资金面有所收紧的担忧。

   在笔者看来,货币当局这个表态应该是可信的。即便可能出现信贷窗口指导,一季度新增信贷中1.6万亿的票据融资规模,足够中国的银行体系应对任何可能的微调,到时候无非是用票据已经占据的额度来支持贷款增长。中国整个金融部门今年“不差钱”已经成为定局。

   以下三个方面,决定了央行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不但不会关闸,甚至还要被迫开闸放水。

   其一,今年价格尚不对宽松货币政策构成压力。

   经验证明,在中国只要能按住农产品价格不涨,CPI一般不会让政策层紧张。这是因为食品的权重高达34%。农产品的核心看猪肉,猪肉在CPI成分占比高达7.5%。2007年下半年起来的高通胀,猪涨了40%,直接拉高中国的CPI3个多百分点。研究中国的通胀千万不能忽视了猪。

   目前生猪正处于 “去存栏”的过程中,估计到今年9月份 “去存栏”才能告一段落。猪肉价格要飞起来最早要到明年初,货币当局那时候才会感到真正的压力。值得关注的是,最近的甲型H1N1流感,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养猪业。

   此外,中国的PPI始自去年9月份雷曼倒闭才开始跳水的,翘尾效应的影响使得在今年9月份前PPI都可能会保持负值,虽环比加速,但中国的工业品出产价格 (PPI)向CPI传导依然艰难。

   其二,国际收支拐点出现,央行可能还要被迫开闸。

   中国货币供给有两个水龙头:一个是国际收支;一个是银行准备金。前几年,顺差大增,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热钱涌入,央行为压通胀,不得不拧紧银行的准备金,18%的水被央行强行截流在水库中。

   当下出口面临西方国家一个长时间的消费者去杠杆的过程,经过几个月的跳水,中国的出口已经跌到了2007年前的水平。美国家庭负债率2007年攀上了114%的顶峰(占GDP的比例),而10年前这一数字是64%。降低负债率,以英美家庭部门为代表的消费者所能做的惟一选择,就是增加净储蓄。所以你看到,美国居民储蓄率回升很快,2007年是-1.7%,2008年底上升至3.6%,现在是5%,不久将重新回到1996年以前的水平7%~10%,并保持这个储蓄率2~3年,家庭负债率才能有效降下来。以消费的放缓为代价的储蓄增加,反过来将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基本面恶化的速度和程度。

   而进口将受益国内投资高涨的带动,同时美元通胀将在市场与伯南克的量化宽松的博弈中逐步变成现实。输入型通货膨胀或再次光临(基础原料价格再通胀,4月份环涨10%以上),资源瓶颈的中国人将为原油、铁矿石付出比前两个季度多得多的美金。

   贸易条件恶化,顺差收窄,国际收支拐点出现已成定局。

   央行只有两个选择:贬值或开闸。

   人民币不能贬值,至少不可能大贬。因为资本外逃导致人民币资产价格压力,反而使得国内流动性造成收缩压力更大;还因为中国的银行体系尚未真正脱离典当铺时代,90%以上的信贷都是抵押品信贷。

   于是乎,央行要保持宽松的货币口径,准备金的水龙头必须随着顺差收窄而拧开。

   在中国,选择降息的考虑旨在提振私人部门的投资,尽管中国要激活民间投资,更有效的是打破行业垄断,放松行政管制。但降息还是被当作是这一方向的重要实践工具。

   一季度央行之所迟迟不降息,更多的顾虑来自于担心加大资本外流的压力,因为整个一季度西方市场仍处于去杠杆的高峰期。

   现在美国人子弹打光了(利率降至了零),只有直接印钞了,反过来很大程度减轻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央行降息的顾虑随之散去。必要时,只要抽动备付金利率的底板 (0.72%),降息的空间将被大大打开。

   其三,相关部门的压力也将是货币当局的重要考量。

   央行为过去半年中国经济的硬着陆背负了沉重的包袱,甚至成了千夫所指的责任承担者。当下,保持一个充分宽松的货币环境,即便以后通货膨胀起来,那也是一个远比“大萧条”式的严重衰退好得多的结果。

   故此,今年剩下的时间中(更准确些是10月份前),市场尽可打消掉所谓流动性触顶的担忧,股市上涨的主要动力还会持续。做投资有时就是如此的尴尬,尽管知道已经产生了泡沫,但又不能不进去,因为周围已经都是泡沫,你无可选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