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少鹏
虽然有媒体把“两会”上有关证券市场的话题炒作得沸沸扬扬,但我在“两会”现场得出的感受却是,代表委员们对于证券市场的讨论是冷静和平和的——提案议案以及相关建议的主基调是完善机制、提高透明度和增强市场的服务功能。
单从今年“两会”期间的行情来看,既有反映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种种预期的一面,也有投机者博弈消息的一面。中国股市政策市特征再次凸显。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前一天即3月4日,沪市涨了6.2%,深市涨了6.9%。事后得知,这与外电误报全国政协委员、前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说过政府工作报告将宣布新的大规模投资计划有关。随后,由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提及相关内容,李德水本人亦加以澄清,次日股指回落。
又如,3月12日,有媒体以《政协会议今日闭幕,政策利好炒作恐将告一段落》为题评论说,“由于两会闭幕在即,市场情绪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由召开之初的满怀期待,到目前的略带失望,期待中的新的刺激政策没有见到,反倒是被本周公布的经济数据再次惊醒”。
其实,历次“两会”都没有过专门出台股市政策的先例,但股民们却往往加以憧憬。而有的机构也借机造势,从中渔利。如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股民情绪所左右,不断就股市政策“放炮”,反而不利于股市长远建设。在“两会”这样的严肃场合,对于证券市场问题的讨论,还是需要专业、冷静和平和。
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大体集中在创业板、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平准基金、大股东行为规范、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等方面,提案的措辞、谋篇、标题等都十分平稳,体现出代表委员的建设性态度和积极稳健的参政议政策略。
记得去年“两会”期间,就有政协委员提交《关于中国股市不能当作老虎机案》、《纠正对封闭式基金边缘化的倾向案》提案。2005年,有代表提出《积极稳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有关问题》的议案;2004年,有代表提出《关于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支持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的议案;2003年,有代表委员提出加强证券期货监管问题的议案提案,民建中央则提出《呼吁恢复股市本色》的提案。
在过往年份,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之所以带着一些“火药味”,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证券市场确实积累了一些长期没有解决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股权分置问题;二是一些代表委员对股市缺乏专业了解,提交的议案提案缺乏“对症下药”的专业精神,而更多是为了引起关注,以此促进证券市场改革。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2005年4月末,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伴随股改,展开了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等进行一揽子综合治理,至2006年底,取得显著成效。所有这些,将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之前,我国股市率先于2007年10月中旬调整,到2008年9月18日创下1802点。出现严重超跌。随着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大的调整,有关鼓励证券市场发展的措施相继出台。由此,在2008年二三月间出现的“救市”争论被彻底抛弃到一旁。
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维护股市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支持作用,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了。这也是今年“两会”上有关股市话题相对平稳和缓的大背景。
“两会”向来不是出台证券市场政策的平台,却已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证券市场政策的平台。毕竟,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值总量、覆盖面、辐射力、影响力已经大为增强,“两会”拿出一定的篇幅给股民们也是水到渠成的。
但是,这样一个平台上讨论资本市场问题,尤其需要专业精神,而不能放高射炮,只图吸引眼球。所以,来自证券业界的代表委员主动利用这个场合发言,发挥一点引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参见2009你3月4日证券日报《请代表委员们为中国股市“大胆说话”》)。
我们高兴地看到,包括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主席助理朱从玖,沪深两个交易所的理事长,以及地方监管机构、上市公司等方面的代表委员,在今年“两会”上踊跃发言,并与媒体记者广泛互动,达到了传递信息、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