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大小非”解禁路径不改,贸然重启IPO,将给股市增加新的压力,使其有重回暴跌局面的危险。
上海证交所副总经理周勤业日前发表谈话透露,有可能会在今年上半年重启IPO(新股发行)。但紧接着又有报章披露,中国证监会的一位“相关人士”表示,考虑到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和市场稳定,IPO短期内推出的可能性不大。围绕同一个话题,管理部门出现了两种说法,到底孰是孰非,投资者无法理解。但是很显然,对于目前仍在困局中的股市来说,重启IPO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个完善的股票市场,必须是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并驾齐驱的,发行市场不断地为交易市场提供新鲜血液,交易市场为发行市场提供后续出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在中国股市,这两者却充满了矛盾和对立,发行市场的不断泛滥抽走了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交易市场的长期低迷倒逼发行市场无法保持平稳的常态。究其实质,其源就在于市场管理部门过度注重利用市场融资机制,而长期忽视交易市场的基础性建设,这种情况在2007年的大牛市和2008年的大熊市中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过度注重融资的市场路径,使中国股市出现了过快的发展。发行市场的超速发展必然使交易市场在资金面上出现难以承受的压力,这正是造成交易市场“牛短熊长”的根本原因。早期中国股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把上市公司的股份分成两个部分,即能够在交易市场流通的少量公开发行股份和不能流通的国有股等发起人股份,但这样一来又造成了股权分置这个严重问题。
从2005年开始,中国股市开始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股改的一个直接结果便是市场出现了几倍于原有流通股、排队等待上市流通的“大小非”。“大小非”的出现,使流通市值骤然放大,市场资金迅速分流,严重压制了交易市场的行情上扬。去年出现的一轮大熊市,“大小非”在解禁以后的大肆抛售,无疑是个重要原因。
从去年开始,“大小非”上市渐入高峰。据统计,今年能获得解禁资格的“大小非”高达6889.74亿股,是去年的4.33倍。三分之二的股票将成为全流通股,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将大规模提升。大量原来的“死股”成为“活股”,毫无疑问将成为市场行情的致命威胁,使市场资金出现紧张。可以想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一方面解禁股将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行情的上升将越来越难,“剪刀差”口子将开得更大。
“大小非”是中国股市早期畸形发展中的一个遗留问题,中国股市也正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付出代价。目前,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刺激消费、拉动内需,需要民众能够有效地增加财产性收入,因此,目前的股市需要的是一段时间较长的休养生息期,让交易市场能够出现有效的升涨。但在流动性紧张的当下,“大小非”的不断增加事实上使这种期待很难成为现实。
如果管理部门不准备改变在股市高潮期设定的“大小非”解禁路径,就应当明确在现存股市实现全流通之前,不再给股市增加新的压力,也就是让IPO让路。否则,不仅新股发行不会顺利,交易市场也会在“大小非”和新股的双重压力下,重回暴跌的混乱局面中,成为影响经济全局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作者周俊生,财经评论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