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反弹将继续 股市仍在扶持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1日 00:4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张伟霖

  一路高歌猛进,并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登上2400点的A股市场,却在周中骤遇逆转局面。

  沪指本周二开始放量下行,周三更是下挫109.58点,跌幅高达4.72%,创2009年新年来最大跌幅。

  在短短两日内就被吃掉之前一周的上涨成果,也引发了市场人士关于本轮反弹是否已经结束的争论。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次股市的大幅震荡,后市又将会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运行?对这些问题本期机构圆桌邀请了嘉宾进行探讨。

  外因导致调整

  《21世纪》:沪指在创造出天量资金流动纪录之后猝然崩塌,从周二开始连续暴跌下行你们认为是什么导致股市经历如此剧烈的调整?

  李振宁:首先是中小市值股票前期涨幅过高,客观有调整的要求。其次像石化、石油、保险、银行等大市值股票则是和欧美股市的联动太厉害了,在外围市场不稳的情况下,市场整体承受压力大。

  目前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特别是对新的银行业救助计划存在疑虑,美国道琼斯指数今年数次跌穿8000点,创下新底,而香港市场在美股的拖累下也随之持续震荡,这就造成在A股高歌猛进的同时,AH股溢价水平却在不断上扬的情况。据统计,现在A股股价平均比H股股价的溢价已经超过了50%。

  这就使得主要的几只在两地上市的指标股,如银行、保险、石油化工等难以启动,甚至拖累大盘。

  桂浩明:前几天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于三方面:第一,在这波行情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对其的预期是不高的,一般也就看到2000点上方。后来在大盘过了2300点以后,市场分歧加大,尽管舆论几乎是一致认为能够冲破2500点,但这无法抑制部分投资者逢高了结的愿望,很多人选择了在相对高位进行减持。所以说,对于行情高度在认识上分歧的过大,成为如今股市调整的一个内在触发性因素。由于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了较多的获利盘,在市场发生变化后,就表达出了明确的调整要求,这些获利盘就会蜂拥而出,从而对大盘构成很大的冲击,导致股市下跌幅度变得很大。

  第二,就这次股市行情而言,呈现出了明显的“双主线”运行的特征,且总体上是中小市值股票领涨大盘,而大市值股票则是尾随着上涨。这两大类股票之间无疑是存在着对市场资金以及注意力的争夺,但是根据我们研究所的测算,现在中小盘股票通过前期的上涨,其PB已经接近2007年的“5·30”前的水平,即1.7倍,换手率则是接近6000点峰值时期的高位,日平均换手率约为5%,因此市场内在本身就有调整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投资者也希望进行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实现热点转移。但问题在于,由于市场缺乏实现热点转移的基本条件,市场缺乏拉升大市值股票的动能,而在试图启动大市值股票的同时也分流了中小市值股票的资金。

  其结果就是在大市值股票有所启动时,中小市值股票则普遍下跌,最后又让大市值股票也无法上涨,同样是跌了下来。这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在以往的行情中也并不少见,但是这次是表现得比较突出的,这也就构成了行情走势失衡乃至最后大面积深幅回落的出现。

  第三,应该承认这次行情主要是由流动性支撑的,缺乏来自基本面方面的足够支持。因此一旦股市出现调整,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起流动性到底是否充分,使得调整不会轻易地结束。

  反弹还将继续

  《21世纪》:暴跌之后,股市又再次出现温和上攻,有收复“2·18”失地的趋势,但股价自低点实现翻番,甚至创6000点新高的个股也不在少数。这会不会只是一次主力为出货而采取的诱多行为?或者你们认为反弹的高度又会在哪里?

  桂浩明:反弹仍没有结束。引发大盘调整的原因来自操作层面的居多,而属于基本面的则有限。因为市场目前所出现的调整,并不构成运行上的方向性改变,而只是一种上涨过程中的中继整理。它并不具备让向上行情就此结束的能耐。

  事实上,我们研究所认为,现在不佳的宏观经济背景,正在慢慢出现好转,未来一段时间的情况会明显好于现在,这将给予股市足够的支撑。

  根据我们研究所的调研的结论,在一季度末企业基本能够消化完其高价原材料库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恢复信心进入相对正常的经营状态,事实上在12月份已经开始逐渐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日后股市有望逐渐获得来自基本面的支持。

  其次判断行情是否结束,关键是看当前充裕的流动性有没有被损伤。支持这次股指上涨的重要动力是市场流动性宽裕。银根松动,大量资金流向市场,客观上导致资金供应充分的局面出现。股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涨起来的。而且因为流动性的改善程度超出了市场预期,因此行情向上运行强度也就比人们原先想象的大。

  我们可以回看2007年“5.30”时的情况,当时是政府主动弱化流动性,导致其明显收缩,但以目前的证券监管思路看,也不存在需要通过行政手段来阻止流动性在股市上起作用的可能。

  所以股市的成交还是可以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而充裕的流动性也会有效地抑制股市的下跌空间。

  因此在大盘进行充分整理之后,股市还是会重拾升势的,收复2300点,并且继续向2500点推进。

  李振宁:这波反弹行情,我认为也是一个价值自我修正的行情。

  从去年全球股市的暴跌过程中,国内A股市场跌幅大大超过海外成熟市场。但中国的经济形势却是远好于欧美这些处于风暴中心的国家,而今年的A股则是进入到一个价值重估的过程。

  虽然近段时间出现较大的调整,机构对基本面的判断也出现了不同的说法。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对于基本面的判断,虽然机构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分歧,但这种分歧无非就是何时复苏的问题,很少机构认为宏观经济会恶化下去。

  而我则是一直认为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的一季度是宏观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因为去库存的影响,很多企业都要计提,账面业绩上很不好看。

  但这段困难的时候已经快要过去,因为我们必须要看清中国股市的特殊性所在,即上市公司往往是利用行情低迷期进行财务上的处理,将库存的大包袱与劣迹清理掉,从而使财务质量转好,这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未必是坏事。

  我认为其合理点位应该在3000到3500点间。

  李大霄:从1664点开始,A股就已经是一个全新的市场,不能用老眼光看待问题,其特征就是全流通股票增多,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其内在价值。

  从1664点启动的行情,是市场面与政策面高度吻合的产物,不能当作普通的小反弹看待。市场长期投资的基础已经形成了,而从我们上涨的结构来看,大量的蓝筹股票如钢铁、银行等在近段时间涨幅较小,并没有透支未来的空间,蓝筹股总体没有出现泡沫状态。

  因此不能因为市场已经涨了600多点,就急于将手中的筹码卖掉。

  现在还是扶持阶段

  《21世纪》: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轻工业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政策对实体经济以及股市的影响?

  桂浩明:政府的政策是为了保增长、保就业,所以会用各种手段来拉动GDP。尤其在投资上的拉动将会不遗余力,包括通过地方政府大量发债。

  目前的情况是,因全球经济的影响,外需部分扩张不了,所以更多的力量将集中在内需上。这些产业振兴规划正是本着这一目标逐步开展。

  现在业内已经传闻,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的下一波将会新增运输物流业,以扶持、整合、壮大运输及物流行业。接下来我们还可以期待第二波、第三波等等。

  这些对产业的扶持将获得提前反映,也将对股市构成正面的影响,促成其形成板块轮动局面。

  同时政府还可以主动创造需求,如推出3G,也许刚开始不能马上就见到效益,但会产生经济流量,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情况。

  李振宁: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行业振兴规划最终是不是能产生效果,能产生多大效果,有待观察,但资本市场往往会在半年、或是9个月的时间内做出超前反应,但我认为对蓝筹,尤其是大市值的股票有正面的影响。而目前多数大市值的股票还没有真正获得价值的重新修正,这将成为此后股市继续进行价值自我修正的动力。

  《21世纪》:最近有坊间消息表示,中国可能会在今年上半年重启首次公开募股活动。而中国的IPO活动自去年9月份以来已经暂停数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相关人士的这种表态对股市的影响?

  李大霄: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恢复IPO,恢复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才是市场的常态。如果IPO在未来某个时段恢复,只是说明监管层认为那时的市场已经具备恢复的条件,而我相信在如此这个特殊时期,监管层仍将会有一些政策的配套措施。

  如在市场信心还是不足的情况下,会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市场信心;再一个就是恢复IPO前会做比较大的、完整的发行制度上的改革,而其前提则是要得到市场的认同。

  事实上,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现在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不会存在政策上的风险。我在近期就从官方渠道获悉,相关人士明确表态,股票市场现在仍然是扶持阶段。

  桂浩明:IPO能不能推出来,关键看有没有准备好。首先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已经暂停了IPO的项目,各项目的排队情况在过了一个财年后势必也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监管层也要考虑股市的情况,以决定推出的时机。 我认为,如果不是极端的扩容,市场不必担心IPO的影响。

  李振宁:上海睿信投资董事长

  桂浩明:申银万国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李大霄: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