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下跌明星”到“解禁明星”,畸形的上市公司结构、机构投资者眼中飘渺的“价值”,和高位的发行价让海通证券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又一个典型。海通证券成为“标本”而不是“榜样”,究竟错在何方?
文/皮海洲
海通证券无疑是近期A股市场上的“明星股”。因为2008年11月21日该公司有12.89亿股限售股解禁,该股因此逆势暴跌,短期跌幅接近50%,成为股市里的“下跌明星”。不仅如此,该股在12月22日与29日还有两批限售股解禁,数量分别为1.6亿股与20.69亿股。因此,海通证券又是时下A股市场的大小非(或大小限)解禁明星,市场对海通证券予以了高度关注。
与生活中的明星一样,作为“明星股”的海通证券,也被媒体挖掘出了一些“绯闻”。12月8日,有媒体报道称,海通证券有278亿元资金处于吃利息状态,其中257亿元躺在银行,另有21亿元身处结算备付金账户。据悉,海通证券的这些钱基本上都是拿去打新股的,三季度因为新股发行节奏放缓,这些资金又回到了银行账户。而2007年11月,海通证券向8家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了7.2463768亿股A股,发行价格为35.88元/股,募集资金净额为259亿元,这意味着海通证券259亿元的融资都躺到银行里吃利息来了。
巨额募资闲置,躺在银行吃利息,这样的事情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不会感觉意外,毕竟这样的事情在中国股市里发生得太多了。而且对于海通证券来说,由于2008年来股市行情的大幅下跌,大量资金的闲置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过,通过这件事情,可以让投资者对中国股市有着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而海通证券,就是投资者认识中国股市的又一标本股。其标本股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结构畸形标本,通过海通证券可以看到中国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的畸形。中国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的畸形举世无双。一家公司往往只是以少量的流通股份上市,而大量的却不上市。这样的股本结构在经过了2005年以来的股改后,就形成了大量大小非的存在。以海通证券为例,在11月21日该公司12.89亿股限售股解禁之前,该公司的流通A股仅为23386万股,仅占总股本822782万股的2.84%。用如此少的股份来流通,自然也就造成了海通证券股价的高估。而一旦大小非上市流通,也就出现了大小非问题。
二是高发行价标本,通过海通证券这个标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发行价格的高企。上市公司之所以设置上述畸形的股本结构,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维护股票的高价发行。如去年11月海通证券定向增发的股份发行价就高达35.88元/股。如果是让大量的股份上市流通,海通证券的发行价格就不可能有这样的高价了。
三是“伪价值”标本,通过海通证券这个标本让我们可以看到机构投资者的“伪价值投资观”。近几年来包括投资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高举价值投资的大旗。为此,他们把海通证券的股价炒到了68元,并以35.88元的价格参与该公司的定向增发。但如今该股最低跌到了7.88元(而且还有可能创出新低)。面对暴跌后的海通证券,当初机构投资者的价值投资,其价值到底何在?
四是大小非弊端标本,通过海通证券的暴跌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小非(或大小限)带来的切肤之痛。自11月10日以来,股市掀起了一波救经济行情。但面对12.89亿股限售股解禁,海通证券的投资者不仅没有享受到救经济行情的喜悦,相反却迎来了50%的暴跌。因此,面对海通证券的逆势暴跌,正视大小非问题,解决大小非问题,是股市管理层必须要面对与解决的事情,那种回避大小非问题的做法不应该继续下去了。
五是“圈钱”标本,通过海通证券大量资金的闲置,投资者终于明白中国股市为何被称为是“圈钱市”了。一直以来中国股市就存在“圈钱市”的说法,认为上市公司的融资就是“圈钱”;认为“股市的钱不圈白不圈”,这一次投资者从海通证券的身上找到了最好的注释。海通证券明明不缺钱,却也要融资260亿元,用来打新股,用来吃银行利息,这样的融资行为不是“圈钱”又是什么呢?
透过海通证券这个标本,投资者可以看到中国新股发行制度上所存在的弊端。虽然海通证券的定向增发是一种圈钱行为,但这种行为却是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所允许的,甚至是经过了发审委的审核批准的。因此,海通证券巨额募资的闲置所暴露出来的正是中国股市新股发行制度所存在的弊端。而要杜绝这种“圈钱”行为,就必须要改革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以斩断伸向股市的“圈钱黑手”。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