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1月12日电 (记者王宇、任芳) 近期关于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中资银行股份的消息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为何要减持中资行股份?是否引来减持大潮?会给中资银行带来哪些影响?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权威部门以及中外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普遍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股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对市场影响有限且可控。我国银行业正处历史最好时期,有基础也有能力满足经济平稳发展的需求。
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多已解禁 市场未现“减持大潮”
记者从国家权威部门获悉,目前境外战略投资者所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已全部解禁;境外战略投资者所持工行股份尚未解禁;汇丰银行所持交行股份已全部解禁。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进程中,工、中、建、交四家银行分别引入战略投资者,投资者共计持有这几家银行约1000亿股股份。除工行的投资者持股将于今年4月和10月到锁定期外,其他银行战略投资者所持股份已全部解禁。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来看,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从机构数量还是股份数量来看,市场并未像一些人所说呈现一边倒的“减持大潮”。
据了解,目前只有中行和建行的几位海外投资者有减持行为。瑞士银行已于去年底减持了中行全部股份,李嘉诚基金已减持了部分中行股份,苏格兰皇家银行正就相关事宜与中行展开谈判,而美国银行已减持部分建行股份。
也有一些机构表示在解禁期后一段时间内不打算减持。例如淡马锡明确表示,解禁后6个月内不会出售其持有的中行股份,亚洲开发银行表示将在今年6月左右再考虑是否减持。美国银行已减持部分建行股份,但其承诺在未来120天内不再出售其所持建行股份。
还有一些机构在持股解禁后,仍表示出愿与中资银行长期合作的意向。如淡马锡持有建行共计132.07亿股股份已于半年前全部解禁,但目前尚未有减持情况,并多次向建行表达长期合作的意愿。交行的唯一战略投资者汇丰银行所持的91.15亿股半年前已解禁,但汇丰并未减持。
机构减持根源在于“后院起火” 并非看空中国银行业
为什么一些境外战略投资者会在持股解禁后,没有扮演战略投资者角色,而是急匆匆就对中资银行股份进行减持呢?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减持原因属于“后院起火”,是自身财务出现了状况,并非真的看空中国银行业。
“战略投资者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商业利益,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部分境外战略投资者因流动性短缺不得不采取减持的方式来套现资金。这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并非是中国银行业出现了问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曹红辉说。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让此前全球一直过剩的流动性变得骤然紧张起来,先是导致了欧美诸多知名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继而又让那些具有一定实力的银行蒙受严重损失,在资金上变得捉襟见肘。受危机影响,瑞银集团出现较大的财务亏损,需要缓解资金紧张的困境。苏格兰皇家银行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发生严重财务困难被国有化,目前正在调整其全球战略,迫切需要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小调查 |
相关报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