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业主导权不容有失 警惕战略投资者投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 06:43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章玉贵

  在全球金融风暴将西方顶级商业银行并不那么神话的管理与赢利水平现形于世的今天,中国银行业若还冀望利用这些“战略投资者”来实现打造世界级银行体系的目标,难免心为“洋”役。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中国银行业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培育内生优势,捍卫中国金融主导权。

  近日,由美国银行领衔掀起的抛售中资银行股的浪潮引起了二级市场剧烈波动,尽管银行方面声称此举是正常行为,但投资者并不买账,所涉银行股价纷纷暴跌;另一方面,尽管部分中资银行一再强调其与外资银行的战略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减持并不影响双方合作,但就连国外评论也认为:美国银行和其它外资机构出售所持中国几大银行股份的决定表明,中国利用海外专业知识打造世界级银行体系的战略面临着更大的麻烦。可见,关键时刻,外资银行是靠不住的,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壮大,只能靠自己!

  警惕“战略投资者”投机

  几年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西方分析师和国外同行的嘲笑对象,外界普遍认为部分中资银行从技术角度上讲已经资不抵债了,但是他们大概低估了中国政府救赎国有银行业的决心和能力。尽管超过5000亿美元的救赎代价不菲,但是通过大规模注资和改制上市,中国银行业不仅没有在与国际银行业竞争中败下阵来,反而发展成为初具国际竞争力的相对独立的金融势力。较为保守的经营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银行业躲过了次贷危机的冲击。Bloomberg的数据显示,在现金为王的今天,中行、工行和建行等三大上市银行分别握有1010亿美元、890亿美元和820亿美元的净现金量。这个数据大概连花旗和汇丰也羡慕不已。而美国银行、瑞银等外资银行眼下最缺的就是现金,为了修复恶化的财务状况,他们急于套现中资银行股以弥补自身窟窿,此举实属正常。

  其实,在弱肉强食的金融市场,没有一家银行真心希望竞争对手和自己并肩成长。中国国有银行当初为了上市而引进战略投资者既是特定时期的需要,也是一种让利行为,甚至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易行为。如果说,美国银行当年以不到1港元的低价获取190亿股建行H股,是中资银行在缺少定价权情况下不得已的利益出让,那么美国银行去年6月5日以每股2.42港元的行权价格增持60亿股建行H股的行为,则是国际银行资本试图低成本控制中资银行的一次战略举动。尽管建行发布声明指出H股“贱卖”论是对市场运作的严重误解,但是这种辩解在美国银行因增持建行H股而获益不菲的事实面前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中资银行在关键时刻充当外资银行的提款机,这是谁的悲哀?

  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希冀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来全面提升银行管理水平的愿望,今天看来愈来愈不现实。应当承认,通过双方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信用卡等领域的合作,中资银行的确学到了一点“know-how”知识,但从整体实施效果来看,中资银行当初对引入外资进行战略性改革过于乐观。目前的状况是合作双方都对彼此的表现感到失望。双方的暂时合作无法掩盖本质上的竞争,双方在战略目标上其实是大相径庭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小调查
1,你认为目前建行和中行的H股是否有投资价值?

没有
不好说

2,你怎么看外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
好事,引入国际先进管理制度
坏事,投机挣钱为主
不好说

 

    相关专题:

    中资银行H股遭外资股东大规模抛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