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08年证券市场十大热词:大小非难解之痛(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2日 14:49  证券市场红周刊

  油价:大起大落出人意料

  2007年初,当油价在年内最低的50美元出头时,若你说油价将来会超过100美元,人们一定会认为你的脑子“进油了”。而2008年1月当油价首度突破100美元时,全世界都在确认低油价时代已经彻底过去。当油价在7月创出147美元的历史新高,外资投行预测油价将上升至200美元时,你或许并不再认为那是天方夜谭。

  但仅仅过了5个月,12月的纽约市场油价却暴跌至每桶34美元,处于近5年来的最低点,短期跌幅超过70%,如此剧烈的戏剧性变化实在出人意料。

  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真实的石油需求量减少,引发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滑,人们转而担心经济进一步变冷。中国也曾是高油价的受害者,而用油者更是僵化定价机制下的双重受害者。不过,油价暴跌也促使讨论了十几年的燃油税改革,终于将从2009年开始实施,年末成品油也终于调低了一点价格。

  2009年的油价还会有这么多故事吗?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能真正与国际接轨吗?

  过冬:寒流阵阵熬严冬

  金融危机来了,相关行业举步维艰,企业纷纷忙着准备“过冬”,压缩人力成本,于是伴随经济危机的裁员减薪潮在这个冬天上演,只是不知道冬天还有多长。

  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还未过去,实体经济危机已经初现端倪,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美国第二大饮料制造商百事可乐宣布裁员3300人,同时关闭6个工厂。中集集团干箱制造停产,2万工人放假;东方航空采取减少奖金的方式进行降薪;宝钢全员工资将下调10%;夏新电子裁员近70%……

  如果说人民币升值、原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是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的三大因素,那么在这三重压力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则使规模型企业也面临一场“生死劫”。

  与此同时,民工失业回乡潮始现、大学毕业生求职遇就业市场“寒冬”、白领为保饭碗不敢要孩子、跳槽、提加薪,网络盛传“过冬十戒”。2008年的“冬天”也因为全球经济危机又添了一层寒意!

  维稳:不止是中国特色

  这是配合北京奥运会的召开,管理层提出的股市新名词。不过,自从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四吁“维稳”及新华社七论“维稳”以来,“维稳”就一再遭遇严峻考验。股市好像对“维稳”并不买账,一路单边下跌,不禁让人心生疑惑:或许是股民自作多情,管理层所说的“维稳”泛指维护交易系统、交易场所的稳定?到底谁该维稳,又是谁在阻碍维稳?

  与维稳相伴而生的是平准基金。随着2008年股市的大幅下跌,被搁置四年之久的平准基金呼声再起,而汇金公司在股市低迷时期频频出手,更让人产生怀疑:是否汇金公司扮演了中国式平准基金的角色?

  不过,维稳“救市”不仅是中国的热词,更是美国排名第一的年度热词。在韦伯斯特在线词典网站公布的2008年美国热门词汇排行榜中,“救市”(bailout)一词名列首位。

  四万亿:股市最立竿见影的政策

  四万亿的说法来自于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十项经济项目,针对目前的经济困境,两年内采取的“额外开支”高达四万亿人民币以促进内需,提高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四万亿的数字一出来,就引起国际轰动。“其震撼力堪比北京奥运会,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的救市计划堪比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以上都是国外媒体的评价。

  中国刺激内需的政策的确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对于股市而言,四万亿更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后的一波反弹行情令2008年的降印花税、降息等政策刺激交易相形见绌。如今大家思考更多的是:四万亿会给中国股市带来什么?它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同时,又会如何影响中国股市与房地产市场?

  TOPVIEW:早早夭折的数据革命

  Topview,又称为“赢富数据”,其寿命刚刚2年,这一被部分运营商推崇为“改变机构和散户信息不对称的一场数据革命”就要在2009年1月1日划上句号了。

  赢富数据是上证信息公司于2007年初在交易所数据库基础上开发的盘后交易统计产品,这一收费产品在更透明、更快速地传递证券交易信息的同时,也将基金等机构的操作行迹暴露于众。在遭到基金等众多机构的反对后,终于将在2009年1月1日正式下线。

  尽管以出卖基金公司的信息来赚钱这种行为是否恰当还有待商榷,但客观地分析,赢富数据还是做了一件有利于证券市场信息公开透明的事情。因此,赢富数据是否该下线,以及下线之后管理层又该以什么方式来进行监督等,这些都值得证监会等相关部门考虑。

  Accumulator:我迟些才杀死你

  Accumulator是什么?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大多数或许都不清楚。但若提起中信泰富投资金融衍生品合约巨亏100多亿元的事件,想必很多人都有所闻,而这个金融衍生品正是Accumulator合约。

  Accumulator 的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即“KODA”),实际上是一个期权结构产品,也被称为累计期权。发行商锁定股价的上、下限,在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以低于现时股价的水平为投资者提供股票,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自行终止,但保证投资者至少一个月的积累股份;但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份。由于此类产品风险极大,在香港市场上又有I kill you later(我迟些才杀死你)之称。

  一些在香港投资Accumulator合约产生亏损的投资者都认为自己被银行骗了,相关的法律诉讼也频频见于报端,看来“不熟不做”还是资本市场不可破坏的一条军规,否则可能真的被人“杀”了还不知风险来自哪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