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式救市为何总是难以令人满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 13:39  金羊网-羊城晚报

  武斌

  记者盘点2008CPIPPI

  A股市场长期被投资者视为“政策市”,投资者一般都认为“炒股要听党的话”,每当股市出现大的下跌就把希望寄托在政府救市上,证券分析师在研判未来走势时也常常以政策或可能的政策预期作为研判依据。可是在2008年,市场对于政府“救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歧。

  中国式救市不如人意

  先看A股市场的历史。历史表明,管理层多次采用了诸如调整印花税、国有股减持、新股上市节奏控制、限制或放松国有企业的投资权、领导者言论或人民日报社论等政策手段来调控A股市场的走势,但多数“救市”的结果都只是形成了短暂的反弹,没有能够逆转股市的大趋势,反弹过后,熊市还是熊市。反倒是政策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之时,当调整足够充分时,牛市悄悄地来临了。

  历次“救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产生了一个恶劣的影响———A股市场被投资者视为“政策市”,把握政策走向成为获利的关键,一些能够提前获知政府决策的资金恰恰就是利用了关于政策的内幕消息来获利,产生了巨大的不公平。

  海外市场怎样救市?

  海外股市的“救市”为何不会导致“政策市”的指责呢?因为海外股市的管理层通常不会仅仅因为股市的涨跌而对股市采取调控措施,通常只是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间接地影响到股市;只有在股市的涨跌严重影响到宏观经济发展的时候才会出台针对股市的直接调控措施。

  这种“救经济而不是救股市”的“救市”,一来出现的频率明显要比A股市场小得多,二来也相当透明甚至是可预测的,三来即使救市失败也是经济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政府误导投资者,所以不会带来投资者的反感,也不会养成投资者对政府“救市”的依赖。

  救市时候还未到来

  参考海外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政府应该救市,但仅仅是在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危及金融安全的时候才需要救市。

  那么A股市场2008年的下跌是否已经到了“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危及金融安全”的地步了呢?应该说远远还没有到这个地步。

  从金融安全的角度看,由于我国是不允许银行信贷资金进入二级市场的,股市也没有融资融券业务,产业资本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的抵押融资也基本上不是以二级市场市值为依据;而经过前几年的资金托管改革,投资者的保证金已实现第三方托管,股价的下跌不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不会危及金融安全。

  本报记者 武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