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忧虑的经济与谨慎的股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 10:23  中国经济时报

  苏培科

  近期,有人根据国内的发电量和出口等数据,测算出第四季度中国的GDP增长大约是7%,并预计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在出口萎缩、企业大量倒闭、农民工群体性返乡等现实景象下,就连普通百姓都感受到了经济不景气的“寒流”。

  好在中央政府早已意识到这一趋势,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将2008年年初的“紧货币”调整为“适度宽松”,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定调2009年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并提出了“保8”(2009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定为8%)的目标。接着,国务院在“金融30条”中明确提出了2009年M2(广义货币)的投放量。

  除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在一个多月前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方案和十条扩大内需的措施,欲提振人们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信心。对于这“4万亿元”,很多人都解读为是刺激实体经济的神话,并说成是“曲线”拯救股市、楼市的神来之笔。但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政府审批式的投资和政府主导下投资项目效率究竟有多高,还很难预料。尤其是在目前大家对未来经济普遍预期不好的情形下,投资与实际收益,经济预期与实际就业等都会出现错位。

  其实凯恩斯早在1930年代就曾解释过: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繁荣的幻觉往往会使得资本、资产生产过多,比如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只能产生2%收益的投资,但人们往往预期6%,于是人们根据这个“错误”的预期进行投资和评价。一旦幻觉破灭,这种预期又被一种相反的“悲观错误”所取代,本来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可以获得2%收益的投资,悲观情绪使得人们预期不仅赚不了钱,而且还会赔本。其结果必然是先出现消费倾向“紧缩”、投资崩溃,继而又出现失业等一系列问题。而在这个经济现象及逻辑的背后,笔者认为如果不从我国经济的核心矛盾入手,而是继续拿美国的“金融危机”来掩盖中国经济自身的问题,继续让国内的“影子金融危机”大行其道,在人们开始出现整体性的“悲观错误”时先开始谨慎消费和投资,结果会使得宏观经济“三驾马车”中的两项会出现更大的“缺口”,因为除了正常的回落因素外,还得加上“繁荣幻觉”和“悲观错误”导致的缺口,而这两者恰恰又是最难以量化和难以把握的,经常被人们忽略。

  显然,对“4万亿元”不能太过乐观,笔者认为这“4万亿元”或许只能起到对冲人们在信心不足时对经济“悲观错误”的缺口,若再减去财政政策中的“腐败系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如何化解“出口大幅下滑”的影响,将是决定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按照以往的投资基数和投资惯性来分析,未来两年“新增”投资最多7000亿元-8000亿元,如果假设其他经济变量不发生变化,或许这7000亿元-8000亿元的“新增”投资可以给中国GDP未来两年每年贡献不到2%,仍无法抵消消费和进出口下滑的影响。

  再其次,由于地方政府财政过度依靠土地出让所得,导致其与房地产业利益关系过于紧密,目前国内的很多地方政府都有稳住房价、继续高价卖地的冲动,如果他们获得了中央政府的资金,很有可能会围绕“房地产”继续做文章,也很有可能会通过对基础公共设施的大量投入来抬高地价和房价。这不但会挤压其他领域的投资,也会给未来的中国经济埋下隐患。

  最后,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可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但也会抑制和延缓“调结构”的目标。由于低利率政策会让市场平均收益率的预期发生变化,一些低质量、低效益的投资会进一步扩大,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也有可能会死灰复燃。

  历史数据表明,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未必一定就是正相关关系。虽然经济增长离不开M2的推动,但较高的M2并非一定就意味着较高的GDP。

  不难看出,2009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并不乐观。在这样的“基本面”下,贸然反周期炒作,对股市过度乐观则很有可能要用时间来换空间。目前中国股市虽然已经暴跌了73%,具备局部技术性反弹的条件,同时一些“超调”的股票也有“价值回归”式反弹的要求,但是未必所有股票都处于“超调”。一些抗周期性强、能在未来政府投资中受益的股票或许会有一定的机会,但也不乏概念炒作。因此,2009年,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选股票、谨慎投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