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股市技术派随赢富一起谢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 08:52  新京报

  赢富数据引发争议的一个原因在于多数人相信它帮助揭露了点什么。来自基金等主流机构的说法是,赢富数据让他们的交易行为近乎“裸奔”。广大散户们则坚持相信,一旦将赢富下线,市场将回到“暗无天日”的“旧社会”。

  无论现象如何驳杂,真相却始终只有一个。

  赢富以及它背后的产业链,产生、演变的内在逻辑其实是次要的,因赢富和更为热门的资金流向“技术分析”方法,以及因赢富而兴起的对大户和机构持仓结构的窥视依赖,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毒瘤。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市场的主流人群能够看淡赢富这类数据、指标的生生死死,中国股市未来的发展路径才能真正称得上健康而清晰。

  赢富助长了“技术投机”风潮

  平心而论,赢富数据仍是归属于技术面的指标,只是对资金流向、筹码分布等指标的细化。尽管赢富通过各家信息运营商的加工而具有繁复的表现形式,引申出主力持仓、散户持仓等更形象的指标,但本质上仍与专注上市公司财务价值的基本分析毫无联系。

  如果认同赢富系列数据产品所提供的只是一类具有新内容的技术指标,那么其神奇的意义无疑要大打折扣。从历史角度看,在中国股市尽管在交易硬件设备方面“后发先至”,但在投资软件方面,最先普及的却不是已成国际主流的公司价值分析,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最为简单的、源自日本米市的K线(蜡烛图)分析。这些花花绿绿的线条再与价量时空等系列指标相联系,迅速完成了适应国情的异化过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形而上特征的、唯象的把戏。

  技术分析的低门槛极大地保证了理论水平有限、信息渠道狭窄的散户投资者一学就似懂非懂,尽管不挣钱但却怎么看都有道理。正因如此,多数散户投资者从心理上尽管对传统指标逐渐失望,但却对资金流量、持仓量等指标抱有一定认同,拒绝承认技术指标是一种不具备科学内涵的预测方法。

  现实中,无论是2005年趁势而上的牛市,还是2007年不期而至的熊市,都已经彻底、完全地消灭了所有关于技术高手的神话。市场事实已经证明,即使某个技术指标能够在短期内战胜市场,取得较高的交易盈利比率,但随着使用者增多,这个工具也就开始自我弱化乃至进入自我崩溃阶段,缺乏可信赖的操作性。

  因此,尽管根据赢富数据所开发的资金流向指标、持仓结构等,形式上似乎更为“明晰”,来源上似乎更为“权威”,时效上似乎更为“及时”,但其实并不能为散户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依据。作为一个近期的例子,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选择公司时也可能遇到行业周期转换、企业设备损毁等意外干扰,重仓股也每每落后于大盘。

  归根到底,一个正常的股市应该是一个提倡价值和投资理性的市场,是一个通过估值、分红实现信息扩散并完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在成熟市场中,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发掘过程较娱乐化的表现更为艰辛而漫长,其中,股票的估值时时刻刻要受到市场、行业平均估值水平和公司本身业绩增速、公司治理等的影响。但在中国股市,这个过程因不切实际的对暴富的追求而充分机会主义化,太多的人相信,依靠技术图形,依靠对资金流向的把握,能够跟随市场的控制者成为“列强之一”,将股价上涨的历程大大缩短,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的做法是对还是错,以及能否持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