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牛市回忆录:此情可待成追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 11:48  《新财经》

  初入股市,首战告捷,这就像一个赌徒初入赌场,尝了几次甜头后,赌瘾大发。可是,贪婪与侥幸的心态,让这些人在后来会输得很惨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朦胧诗,每个人读后都可从中得到不同的感受和解释,却没有统一的答案。

  2008年10月28日,沪指跌破1700点,此情此景,此诗仿如股市的悼词。

  2006年10月底,我成了一个股民,从此,生活发生了改变。现在想来,如果一辈子根本就不知道股市,相当于一辈子“空仓”吧,生活、心态和对世界与人性的认识,会是另一番景象,至少我会轻松单纯许多。本来,我太太是金融方面的“专家”,我们家的钱被她在股市折腾了一段时间后,我对她的操作很不满意。经过谈判,她只好交权给我,但还是有条件的,这些钱一半买基金,一半买股票,以免被我赌光了。

  于是,我开始操作。买了些基金,经过精挑细选,买了华夏大盘和广发小盘,因为我觉得,无论大盘股涨还是小盘股涨,这两只基金都会赚钱。

  买完基金又选股票,我的“第一次”(买的第一只股票)是工商银行,当时买这只股票完全是蒙的,3元多买的,攥了两个月,6元的时候出手。

  到2007年春节,她一算账,我买股票的收益是同期基金收益的两倍。我觉得赚钱太容易了。

  首战告捷,兴奋之余,我觉得这么蒙下去太危险,必须找到自己的投资方法,必须学习。我发现,现在有两条很多人习以为常的学习渠道:一是大众传媒,二是金融机构的专家。但经过研究,我很快否定了这两条学习途径。对于大众媒体,我发现他们尽“忽悠”,每天的观点都不一致。后来才想通,媒体也是企业,以卖广告为盈利模式,他们追求的是新闻效应。对于金融机构的专家,我发现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基金经理们都唱多,而券商们的指导意见就是做波段。这些专业人士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各自的利益。

  把这两种学习渠道都否定之后,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与专家面对面地沟通,让他们不代表任何机构讲话。于是,我把这个设想很快变成了现实,成立了知钱俱乐部,定期请专家来演讲,在此设坛拜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