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中铭
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之所以广被诟病,盖因新股发行有全流通之名,而无全流通之实。同样是高价发行,同样存在着“圈钱”嫌疑。而且,由于新股发行价格在一级市场就饱含泡沫,进而放大了二级市场的风险。
毫无疑问,新股发行价格呈现出“随行就市”的特点。股市行情趋好,发行市盈率亦水涨船高。数据显示,2006年发行了71只新股,最高发行市盈率为97.8倍,最低为9.52倍,平均发行市盈率为24.42倍。2007年发行了120只新股,其中最高发行市盈率为98.67倍,最低为10.34倍,平均发行市盈率为29.92倍。显然,无论是平均发行市盈率,还是最高与最低发行市盈率,均与行情密切相关。而在发行市盈率高企的背后,其实是新股发行价格的变相提高,也意味着上市公司能够“融”到更多的资金。
近期A股市场行情跌宕起伏,大小非的减持再次受到严重关注。其实,大小非对市场所造成的压力,更多的是新老划断后所产生的大小限减持的预演。毕竟,股改大小非只是存量,而大小限却是无止境的增量。并且,今后随着更多大盘股的发行,更多大小限面临着上市流通问题,而这却是市场怎么也无法回避的。
如何减缓大小限的抛售压力,以规避锁定期满后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业内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可忽视的是,虽然现在新股以全流通模式发行,但却与股改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仅仅只是发起人大股东无需支付对价而已。由于绝大部分的股份不能与新发行股份一起上市流通,短期内导致了流通股份的“稀缺性”,无形中影响了新股的发行价格,并波及二级市场的投机与炒作。从长期看,此种“稀缺性”并不存在。但是,由于大小限持股成本极低,有的甚至是零成本,因而一旦上市流通后能够获取暴利,并不存在具体指数点位上的问题。
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这也就决定了新股几乎都能以高价发行,然后大小限解禁后又产生了抛售压力;同样,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决定了上市公司无论质地好坏,是否具备成长潜力,都能成为稀缺资源。
“重筹资”是A股市场一大“劣根性”,而上市公司之所以“重筹资”,却与股改前后的新股发行制度密切相关,因为新股能够以高价发行的方式“圈钱”。实际上,其根源在于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由此,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就应该从供求矛盾入手,而供求关系最终决定着新股的发行价格。与之佐证的是,询价制推出前,新股发行市盈率一般不低于20倍,推出后同样如此,可见询价制并不能询出合理的新股发行价格。
笔者以为,新股挂牌上市时,应该让小限(持股比例低于5%)与之同时进入二级市场流通,至少也应该缩短其锁定期,比如锁定期为三个月。如此一来,在供求关系发生巨变的背景下,机构参与询价时必然要顾虑到小限的冲击,询价将更谨慎,否则就有可能被套在一级市场。另一方面,较低的发行价格,也有利于市场进行真正的价值投资(每年靠分红也可能跑赢CPI),减少市场投机盛行的弊端,从而也减少了市场不必要的波动,实在是一举多得。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Topview专家版 | |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点击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