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信”传导机制左右股市预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4日 07:2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玄铁

  通常来说,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在短期内发挥经济稳定器的功效,可是,要令市场重新树立牛市信心,却需极长时期。简单来说,需要重建“四信”传导机制,即从救市信息的传播、投资信任的恢复、金融信用的畅通、到最后牛市信心的重建。

  从天堂到地狱的股市列车,直达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一年。美国道指从去年10月11日的历史新高14198.1点,跌至今年10月10日的低位7884.82点,恰恰是一年时间。从高峰时期信心百倍,到眼下信心全无,眼巴巴地盼救市,投资者牛市信心缘何流失又该如何重建呢?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这话点中了当今信用经济的穴位。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正是前两年的全球金融过剩,直接导致全球资产泡沫膨胀。可是,一旦资产估值出现拐点,资本品估值将被迫回归所对应的实体经济长期均值。这种强制的价值实现过程,往往导致世界本位货币稀缺,金融市场信用迅速萎缩甚至枯竭,虚拟财富泡沫瞬间破灭。

  按照“空头”经济学家谢国忠的推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房市和股市财富已缩水50万亿美元。而美国经济学家Zandi 的实证研究表明,财富效应使每增加百元财富时支出增加4美元,每下降百元财富时支出将减少7美元。一旦经济衰退出现,现代经济中最大的市场失灵———工人和机器的周期性高失业便会不期而至。如果要通过降低工人薪金,甚至提高失业率,来让经济体自身恢复充分就业,所需时间极长,而且社会压力极大,雪中送炭式的政府干预成为必然之举。

  通常来说,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在短期内发挥经济稳定器的功效,可是,要令市场重新树立牛市信心,却需极长时期。简单来说,需要重建“四信”传导机制,即从救市信息的传播、投资信任的恢复、金融信用的畅通、到最后牛市信心的重建。

  从本轮金融危机的信息传导来看,各国政府不断释放救市信息,但是,作为被搭救对象的私人资本,却如西鲁斯在《道德名言》所言,“信心一旦离去,极少再回来”。从美国经验来看,更可能是政府决策过程的摇摆加剧了信心的崩塌,因为“大胆增加勇气,迟疑增加恐惧”。

  如果以本次金融危机的震源———美国股市为标本,不难发现,从去年3月次贷危机爆发开始,美国财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救市之术,已大幅透支市场信任。这对一度被学界誉为拯救经济大萧条的“梦幻组合”,不仅在危机发生前未能阻止泡沫的过度膨胀,危机爆发后,也未能阻止金融恐惧向经济部门传导。

  从美国政府的救市策略来看,不仅用“声调术”给市场打气,用“印钞术”向市场注资,甚至还施展“替身术”,直接将问题金融巨头托管,以及将问题金融资产扛下来。政府既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现金),还大力挽救信用体系(将问题银行国有化,实为注入国家信用之举),试图恢复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

  但是,其决策过程却是充满犹疑,甚至前后相悖。且不说保、伯二人在危机初期过于乐观的言论,即使在放任雷曼兄弟破产和救助美国国际集团的区别对待上,至少证明了政府信息来源准确度有限,这让金融市场的信任度难以持续攀升。

  金融市场是信心市场,一旦悲观预期占据主导,资产价值势必继续缩水。或如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所言,“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饼,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银行出于自身安全考虑,自然是现金为王,继续惜贷,贷款利率并未随美联储基准利率下调。美联储等多家监管机构不得不联手向银行施压,要求其维持向“可信”借款人发放贷款,并就其股息水平提出了警告。

  可是,类似警告可能如风过牛耳。由于金融危机已重创实体经济,美国制造工业的象征之一的通用汽车周二盘中一度跌至2.76美元,总市值不到17亿美元,破产风险大增。为让7000亿美元救市资金实现各方利益均沾,保尔森不得不称,“美国政府将不会收购银行的问题资产,目前的注意力已转向非银行与消费金融领域。”一旦美国政府出手救助通用汽车,将意味着对非金融企业的救助行动开始,日后将被迫为无穷无尽的救援买单。这对金融资产形成新的打击。

  周三,道指大跌4.73%,以8282点报收,本轮道指因美国政府救市而累积的涨幅,几乎被吞噬殆尽。毕竟,“四信”传导机制不能畅通,牛市信心从何谈起?全球金融实力最雄厚、经济弹性最强的美国,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前亦有“黔驴技穷”之忧,这对全球金融市场甚至经济发展的影响,都难以小觑。

  年中便提醒央企“要过紧日子”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再度动员央企留着现金过冬,强调“今年或许有很多好的企业值得投资,但是明年会更多”。类似的以最坏打算应对未来更大危机之举,更能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将自身竞争力最大化。

  (作者系财经专栏撰稿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