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股东做加法有助增强市场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1日 07:1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仁际宇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经说过,大股东增持的公司,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好的预期。A股优质上市公司不在少数,随着上周六新兴铸管有研硅股大股东出手增持,“一个好的预期”正开始形成。

  8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29日,沪深两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股份行为指引》;30日,有研硅股和新兴铸管分别宣布公司大股东根据上述《指引》增持了公司股票。

  说白了,大股东增持就是一个信号,一个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信心的信号。在这个讲求效益的市场中,如果为发出信号而消耗的时间和成本超出一定的必要,恐怕没有人愿意去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香港的经验说明,大股东增持行为并不可能通过简单改变供求关系拉升股价,但是,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经营前景的信心将通过增持的举动传递给二级市场投资者,而信心在当前的A股市场中恐怕是比现金还稀缺的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铸管和有研硅股均为中央企业下属上市公司。大股东的中央企业身份很可能成为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来,央企拥有比较强大的资金实力,在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寻求资金的状况下,央企强大的融资优势是不可比拟的;同时,央企的社会责任感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其在现状下增持上市公司的可能性。从股价方面看,有研硅股和新兴铸管在目前的弱市中调整比较深,而在类似的股票中,不乏大股东为央企的其他上市公司,因此,这些公司很可能就是大股东增持的高概率群体。

  实际上,大股东增持在全球证券市场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今年4月11日至7月16日,富豪李嘉诚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10次增持长江实业,增持数额占长江实业总股本的0.22%。除了李嘉诚,玖龙股份等一些香港上市公司,也发生过不少大股东增持的情况。而由大股东出面“托市”的行为,或多或少地支撑着投资者的信心。

  《指引》实施前,A股公司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或者超过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但未达20%的,应编制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达到20%但未超过30%的,还应聘请财务顾问对权益变动报告书出具核查意见。对于一些触发要约收购的情形,还应向证监会申请豁免以要约收购方式增持股份,或构建简易程序免除发出要约等。如此繁冗的手续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迟滞了大股东增持股份的行动。

  毫无疑问,《指引》的实施为大股东松了绑,它们可以在一种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先操作后公告。新兴铸管和有研硅股的大股东正是用闪电行动,释放出它们看好上市公司前景的信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股东“做加法(增持)”而不是“做减法(减持)”,这对于维护上市公司股价稳定、增强市场信心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上市公司、二级市场投资者和大股东三方实现共赢的局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