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创业板渡中小企业危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4日 09:21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以创业板渡中小企业危局

  简单地放松银根,增加中小企业融资信贷规模,开辟中小企业传统的债务融资渠道,都难以从根本上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尽早开放创业板,增加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数量,增加主板大盘蓝筹股,使这些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优质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快速发展。

  朱武祥

  近期,一系列不利因素纷纷席卷中国企业。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环保标准提高,《劳动合同法》实施,企业成本持续上涨;而国内需求和外部需求的双双下降,企业产品滞销压力增加;银行紧缩信贷,企业融资约束大大增强,更是雪上加霜。

  原本就贷款难、担保难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的一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如果融资再困难,企业大量歇业、停产和破产现象就会比较严重,这无疑会增加中国本已严峻的就业压力。

  为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应对,采取一系列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给中小企业提供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创新能力的缓冲期。例如,开辟多样化的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包括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合法化。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本轮经济周期和商业环境变化中,也包含了一些不可逆转的结构性演进因素,比如能源(资源)、劳动力成本、环保标准等,使得企业长期所处的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的商业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意味着简单地放松银根,增加中小企业融资信贷规模,开辟中小企业传统的债务融资渠道,都难以从根本上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原因在于,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商业资本在当前众多不利因素下,不会轻易给陷入经营和财务危机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实际上,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通过民间债务融资,也只能暂时缓解资金压力,随后往往是加速财务危机。

  正当大量传统中小企业日益陷入困境之时,一批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例如,节能减排企业、新能源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它们深受日益活跃的VC和PE的青睐。此外,国内名牌大学的VC/PE培训班异常火爆,企业家求知新金融工具和手段非常积极。笔者在最近一年来,接触到一些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真切地感受到它们的创造能力。

  中国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面临的商业环境可谓冰火两重天。显然,一些企业不可避免要被关停并转。一些企业则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而一些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型企业则需要获得资本支持。

  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资源动态优化配置的功能就需要发挥出来。由此,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尽早开放创业板,增加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数量,增加主板大盘蓝筹股,使这些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优质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快速发展。

  这具有多方面的效应:首先,这些企业的成长,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避免经济大落;第二,可以改善上市公司质量结构,提升中国股市的投资价值和安全性,有利于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因为一些传统发展模式的现有上市公司同样会陷入经营和财务危机,需要时间来完成转变或被淘汰;第三,蓝筹股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成长,增加中小企业盈利的稳定性,从而满足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设计的金融解决方案要求,例如,应收账款、存货及供应链融资能力;第四,在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促进其他企业尽快转变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抵御要素成本上升,增加经济效益,从而获得融资支持。

  日前,中国证监会证券期货监管会议提出了2008年下半年的六大重点工作,明确提出“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稳步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拓展市场深度和广度”。

  我们期待并且相信,中国通过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动态优化配置功能,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优化,帮助中国企业应对本次自199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司金融教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上证指数吧 】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