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走出市场“信息洞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 16:16  投资与理财

  文/毛彩华

  在股票市场,投资者总是被信息困扰。许多投资者抱怨没有消息,所以无从决策,但是当他们接收到的消息太多时又变得无所适从。事实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投资者面对的不是信息不够,而是信息太多太杂,他们被信息包裹,处于“信息洞穴”之中。

  所谓信息洞穴,有两层意思,一是投资者被纷繁复杂的信息包裹,无时无刻不处于信息编织的洞穴里面;二是这个包裹对投资者形成一道屏障,反而让投资者远离了事实真相。

  证券市场是一个巨大“食物链”,里面活跃着交易所、上市公司、基金、券商、咨询公司、媒体、审计师和股民等主体,他们为了自身利益,时常会有意或无意地发布、制造、夸大和曲解信息。股票投资者无时无刻不被这些被“有意加工”过的海量信息包裹和操纵,而基于这种信息做出投资决策,后果可想而知。

  典型的例子是2007年中国石油(601857)上市前,机构和媒体为股民围筑的“信息洞穴”。在中国石油上市前的2007年10月28日,新华网转载了来源《经济观察报》的《亚洲最赚钱的公司正在登录A股 中石油王者归来》文章。文章提到“令投资者更为兴奋的是,一度被认为有可能推高到18-20元的发行价,最后被确定为15-16.7元”,并认为中石油董事长兑现了低价发行的承诺。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上市当天,新浪财经等网络频道都在转载一篇《看机构哄抢亚洲最赚钱公司》的文章。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电台的轮番轰炸,中国股民就被“中国石油是亚洲最赚钱公司”和“中国石油发行价很低”等“信息洞穴”包围。在这个“洞穴”里,很多股民对中国石油仰慕有加,上市后全仓杀入,实际上是一路笑纳了机构的汹涌抛单。

  另外,当上证指数在6000点时,机构和媒体为股民营造了一个股市可以上8000点破10000点的“信息洞穴”,并且运用了很多诸如PEG等先进的估值理论加固这个“洞穴”;当指数跌破3000点时,机构和媒体又在为可怜的股民构筑一个股市要跌破2500点甚至回归1200点的“信息洞穴”。

  可以说,中国的大多数股民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这些“信息洞穴”中,并且深受其害。

  那么,股票投资者如何才能走出“洞穴”,看见真实的天空呢?

  首先,远离信息包围圈。巴菲特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洞穴”的可怕,拒绝阅读华尔街的所谓权威证券分析,也不热衷到处收集影响股市的小道消息,同样不天天紧张地盯着盘面的变化。没有了信息干扰和遮挡,使巴菲特看待股市非常理性。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我们每天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时,所接受的信息不一定是有用的。

  其次,拿数字说话,用逻辑思维。比如当媒体告诉我们中国石油最赚钱时,要想想它的每股收益是否最高呢?当媒体都告诉我们中国石油是低价发行时,要自己算算22.4倍发行市盈率真的很低吗?当我们听见某公司业绩翻番时,要弄清楚是从每股1分增长到每股2分,还是从每股1元增长到每股2元。同样的幅度,不同的基数,性质完全不同。

  再次,相信看见的,怀疑听见的。虽然中国石油上市前媒体一致看好,股民也非常期待。但是中国石油上市当天高开低走,接下来几周几月也是一路下跌。看到这个走势,我们怎么能相信是机构在哄抢呢?比如我们听见很多关于3G板块前景的溢美之词,市场炒作3G概念也好几年了,那3G板块究竟好不好?只要看看3G板块的龙头股票中国联通、ST大唐等个股这几年的走势就可以做出判断。如果明明看见一只股票长期走势强劲,媒体总是评说它如何不好,明明看见一个股票长期弱于大盘,媒体总是以“错杀”或“黑马”相称,那这是媒体企图为我们构筑“信息洞穴”。

  借助上述办法,可以让我们最大限度地远离“信息洞穴”,走出“信息洞穴”,接近事实真相,做出更理性的投资决策。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