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黄湘源:把稳定落实于行动比什么都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 11:10 每日经济新闻

  前天,新华社发表署名文章——《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大篇幅阐述 “在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看好的情况下,股市完全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华社曾经同样以《关于股市的通信》为题,发表了一篇关于类似的文章稳定股市。显然,再次的同题发文同样清晰地表达了管理层的维稳意愿。

  1992年是中国股市在资本市场法律框架较不完善的环境下风云变幻的一年。当年5月21日,上证所放开价格限制导致市场出现暴涨,有的股票价格一下子翻了30倍;同年的8月10日,又发生著名的“8·10”事件,深交所门前150万人抢购认股权证,引发市场骚动,随后股市出现了深度暴跌,短时间内下跌了45%。在当时情况下,稳定对股市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后一个多月,中国证监会筹备成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当前,市场经历了从998点暴涨到6124点的疯狂之后,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股价腰斩、市值大幅度流失的暴跌,并且融资再融资功能难以为继,资产重组纷纷或自动或被动地宣告终止,各项拟议中的创新时间表都无法亮相,市场的问题又岂是“信心的冰点”所能说明的?

  情况不同了,问题也不一样。中国股市的情况跟16年前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没有随之而发生变化,那么,原来几句话就可以提振的信心,现在就连打一把政策“白条”也没用,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尽管证券业协会把“信心教育”也列入当前投资者教育工作中心,但是,如果画饼充饥的 “信心教育”就可以救市的话,那么,救市行情的“希望变失望”也许还将一再地重演。

  其实,还在“救市不救市”争论不休的时候,笔者就曾明确地指出,中国股市需要的与其说是救市,不如说是纠错。规范大小非减持和降低印花税率的作用,主要不是体现在救市上,而是纠错上。正是由于对其有限的救市作用的过于重视和对于纠错作用的不适当的忽略,才导致了刚刚开了个头的纠错行动的半途而废。这是比救市行情的夭折更让人可惜的。在某种意义上,救市行情的前功尽弃其实也是纠错半途而废的必然结果。

  我们所说的纠错,绝不是“推翻重来”。“推翻重来”是一种反映在市盈率载体上的特殊利益团体代言人的利益主张。如果说曾经 “推翻重来”过一次的中国股市,是为大小非全流通权利的套现提供了一个扩大利差的最佳机会,那么,这再一次的“推翻重来”必将为以接轨的名义,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中国股市的热钱提供最佳抄底机会。

  救市也好,纠错也好,虽然其本质的意义就是改革,但也不能简单地表达为“二次股改”。股改以来的事实证明,一个关系市场根本运行机制的深刻改革,不可能通过一种一次性形式上的单纯改变毕其功于一役,而作为股改后遗症的大小非减持对股市的威胁,主要不是体现在流通量上,而是通过持股成本和流通权的极大利益差异表现出来的,这在本源上也主要不是“10送3”的不公平对价交易所生成的,而是同不公平的发行交易制度所难分难解的。不从根本上改变不公平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机制,那么,无论再来几次形式上一次性改革,其结果势必还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目前我国股市还没有建立平准基金,就当前而言,手握生杀大权的某些权威人士和有关部门少说几句打击市场信心的话,少做几件不利于投资者的事,就已经求之不得了,谈什么救市不救市?!任何救市的空话也不如把稳定落实于行动来得更重要。中国股市不仅只有在市场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改革,而且也只有在投资者利益得到可靠保护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