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证券当年究竟为何要清算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 11:19 中国经济周刊
华夏证券当年究竟为何要清算 ——从一篇报道的被“阉割”说起 周研 近日,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2005年华夏证券重组时的一篇报道。该报道因在发表时被编辑做了较大改动,因此记者在自己的博客中将原稿刊出。受好奇心驱使,我找出了那篇刊登后的稿件,两篇稿件对比读来,不由得感叹:稿件居然能被修改得如此面目全非。 先来看看记者的原稿。2005年,作为中国一家重量级券商的华夏证券因巨额亏损被中信集团收购,从为中国114家券商提供警示的角度,南方某报社记者采访了华夏证券两任董事长周济谱、邵淳,并同时采访了当时华夏证券“四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的林义相和多名资深专家,访谈之后写出了《解剖华夏——“券商之殇”背后的体制阴影》这篇报道。 记者在对华夏进行解剖,探寻体制之患时,周济谱坦言,“审计的结果出来后,很多媒体都把批评目标对准了赵大建(“四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但我认为更加值得反思的却是这个体制本身,其实,赵大建也做了许多对华夏有益的工作,他自己也是这个体制的受害者。华夏的主要问题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邵淳在回顾那段历史时,也不无痛心地说,“为什么要把公司本来健全的治理结构和进行之中的改革计划全部打碎?为什么要把一个好端端的董事会、监事会法人治理结构搞瘫痪?用一个“四人领导小组”来取代而凌驾于董事会之上?” “四人领导小组”对华夏管理的混乱,甚至连身为成员之一的林义相也无法忍受,他对自营的情况都不得而知,甚至连公司正常的交易情况都无法看到。最后,他拂袖而去。 记者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提出了问题的症结——高管任命机制的“潜规则之患”。既然高管不用董事会选聘,而是上级“拉郎配”式的人事组合,那么,这些高管在其履职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对上负责而非对企业的董事会和股东负责。 可以说,记者的这篇文章将发生在华夏证券身上的真实情况作了客观的报道,对造成这一局面的体制原因进行了中肯而深入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经编辑修改后的稿件,从标题《华夏证券“三人转”》开始,就给文章定了性。一个充满戏虐意味的“三人转”用在了为中国券商反思体制弊端上,如同要用“二人转”的形式来表演革命样板戏。而且,对一家令人扼腕叹息的券商的沦落,在其原因的探究上,抛开了具有更广泛意义和更深层次的体制因素,简单地归结为“三人转”似的个人行为,好像偌大一个公司的倒闭不过是几个人的恩怨情仇而已。 在编辑后的文章中,原文中那段周济谱以体制弊病为赵大建“开脱”的访谈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众人不约而同地抛开了体制话题,都将问题的矛头指向了以赵大建为首的“四人领导小组”,指责他们主持工作期间公司混乱的机制。看到此处,让人不禁有了模糊的认识:原来华夏之殇缘于领导之间的不和?也许是为更好的契合传记的文体,因此编辑将与之关系重大的有关公司体制的讨论,或是干脆删除或是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而更突出了故事中人物间的矛盾冲突。 对一家极具代表性的证券公司陨落的报道,以娱乐化的视角来看待严肃而沉痛的体制事件,将一篇本来很有见的、言语深沉的稿件大卸八块重新拼装。而那些被删掉的部分,有的恰恰是与报道和评论主题关系重大、非常重要的东西。从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不只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有“新闻公正”在那里独自蒙羞。 “券商之殇”,受伤的其实并不只是券商;“三人转”,被戏弄的也不仅是几位主人公。倘若不是记者公开原稿,华夏证券那一段的历史也许就这样被误导误读,对券商体制的思索也仅停留在个人矛盾之中。所幸的是,我们还没有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读出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