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马红漫:薪酬体制影响公司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 18:40 投资者报

  马红漫

  随着2007年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工作落幕,高管的薪酬水平也渐次亮相。从整体趋势上看,与公司业绩同向增长的高管薪酬似在情理之中。但具体上市公司高管个体之间,高达数千倍的收入差异,就着实让投资者费解了。

  需要明确的是,投资者对于高管薪酬制度的评价是选择投资对象的重要依据之一,而投资者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要选择“物有所值”的高管。因为上市公司对于薪酬标准的解释只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结果,这与投资者评判投资是否恰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

  事实上,在上市公司代码、业绩报告数字的背后,投资者真正投资的对象是操控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许多私募股权投资资本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大都是“以人为重”。他们首先要评判团队的领军人物是否具有领导魅力、整个团队是否有凝聚力,其次才是考量项目的本身。私募股权投资者普遍认为,项目本身的判断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情,而对团队和领军人物的评判却有更高的难度。“股神”巴菲特在投资上市公司时,也会对高管的管理风格进行事先考核。而对于可口可乐、宝洁、运通等长期重点投资对象,巴菲特甚至会直接介入董事会。

  当下的A股上市公司薪酬“物价不符”的问题非常严重。对于中国平安的高管而言,他们的高薪也许拿得并不心虚,毕竟在程序上经由董事会的审批。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制度约束只是机械化的书面条款,现实的企业经营则是鲜活的社会活动,历来只有后者决定前者,而绝非相反。对于中国平安大量的外部投资者而言,在刚刚经历了公司股价暴跌、资产严重缩水之后,却看到所投资公司的个别高管收入与去年同比增长了高达2倍多,其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反观国内保险行业,目前尚以“人海推销战术”为主,保险业公司基层普通员工的年薪不过是社会平均年收入,面对自家董事长、总经理们薪酬的天文数字,公司内部的不满情绪和消极心理也是很难避免的。在这样的公司氛围下,团队的凝聚力势必受到影响,公司的投资价值也因此会被打些折扣。

  作为一名理性投资者,理应对高管们畸高的薪酬水平秉持质疑的态度,因为即便是以“与国际接轨”为借口,也往往不过是一块“遮羞布”。在海外市场,近年来对于公司高管的不合理的高薪也多是强烈抵制。

  然而,“低薪酬”的高管就一定是与公司同甘共苦的好领导吗?答案也并不肯定。许多A股上市公司仍是国有性质,它们的营利带有很大的垄断性质,高管的年薪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相比非国有企业高管的天价年薪,国企领导的账面报酬往往较为“逊色”。但握有行政性垄断资源的国企高管们,其潜在道德风险更加不容忽视。偏低的薪酬不仅抑制了高管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很可能强化利用权势为自己谋取隐性收入的动力,给社会带来隐形的成本。这对于广大投资者和公司而言,或许是更大的伤害。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两重天的现状表明,市场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年薪体系。这令薪酬制度失去了对高管考核、激励的作用,也影响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评判。高管薪酬体系当尽快得到科学的规制。高管薪酬制度是否能够与股东所获回报长期紧密挂钩,才是判断薪酬制度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必须有严格的措施限制高管薪酬回报短期化。这些限制包括,薪酬体制要与公司的长期业绩挂钩、高管离职后若干时间才能够兑现奖励等。而上市公司是否拥有此类薪酬制度,是投资者在投资前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