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不要走圈钱老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4日 10:57 解放日报

  孟群舒

  数天前,证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创业板规则征求意见稿》《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文件,这意味着创业板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创业板创立的初衷,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上市=融资=圈钱”的逻辑下,创业板要防止成为少数企业圈钱的舞台。据说,创业板还未开锣,但企业界已开始为之狂热。

  据主管部门透露,创业板重点支持类似互联网、新商业模式、现代服务等新经济企业,重点瞄准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的企业。从海外成熟市场来看,这两类企业恰恰对应着极高的市盈率。有人说,如果一个企业每年业绩增长20%,基本可以对应20倍市盈率;如果业绩增长50%,可以拿到50倍市盈率。那么,在较为宽松的上市标准之下,中小企业完全可能打着高成长的幌子圈钱。之前的中小板市场,已经上演过这样的闹剧。而环顾全球,即便是在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都因企业“圈钱”而过早地透支了创业板的生命,短短几年就关门大吉。

  在财富效应的吸引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开始摩拳擦掌,无不把“上市”挂在嘴边。报载某理发连锁店为冲刺创业板,不计代价地扩张,甚至在同一小区内密集开店,其行为明显与正常经营理念相悖。另一位已经上市的企业家则感叹:每周他都接到各种电话,熟人、朋友、学生纷纷向他介绍宏伟的上市计划,请他“莅临指导”。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就连租场地做鲜花生意的年轻创业者,居然也自称“现代农业概念”,旁若无人地做起上市梦了。

  整个创业上市产业链也闻风而动。职业的、非职业的投资者和私募基金倾巢出动,到处寻找“黑马”,梦想着获得十几倍的投资回报。而“神通广大”的保荐人、律师也四处鼓动,宣称“成功上市收费1000万元,失败了只收10万元。”仔细算算,批量“忽悠”,即便全部失败,收益也会不少。

  种种现象,让笔者想起一句老话:连马路上擦皮鞋的孩子都在谈论股票,华尔街离股灾就不远了。同样,如果不合格企业都涌向资本市场,大家都想捞一票就走,只会加速创业板市场的坍塌。广大中小投资者希望,我国创业板应走出“中国特色”,在缓解“融资难”的同时,避免走“圈钱”老路。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