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小非减持重构市场价值中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 07:32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李东平

  本轮调整,“大小非”减持被市场普遍视为罪魁祸首,不少悲观者甚至认为,在今明两年,“大小非”将是中国股市上空遮天蔽日的厚厚乌云。乌云不散,中国股市就难得喘过气来。

  光看“大小非”解禁的绝对数据,确实足以让市场色变。不过,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在仔细研究“大小非”减持行为后却发现,“大小非”减持效应在股市深度调整的悲观情绪中被人为放大了,而对于“大小非”这个所谓的“洪水猛兽”,也并非没有制约的办法。

  专家们认为,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就会发现,这些“大小非”背后的产业资本正借助全流通契机,返回证券市场,与金融资本一道重构证券市场的合理价值中枢。只有进入各类力量充分博弈的全流通时代,中国资本市场才算真正进入更高层次的价值投资时代,才能真正发挥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功能,才能真正迈入“股权文化”时代,进而真正领略股权财富时代的魅力。经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充分博弈,投资者面对的将是一个基础更为坚实的市场。

  客观认识“大小非”减持

  统计显示,从今年起到2010年,A股市场将迎来“解禁”高峰,合计“解禁”规模将有望达到9031.9亿股。其中,2008年为1181.27亿股,2009年为6637.42亿股,2010年为1213.21亿股。按照目前流通市值计算,2008年解禁近3万亿元、2009年解禁超7万亿、2010年超过8万亿。这对于目前近7万亿流通市值的深沪两市而言,的确算得上千斤重担,市场对此有所顾虑实属正常。

  “市场更多的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评判‘大小非’”,申银万国研究所所长陈晓升说。他认为,在享受了股改红利之后,很多人却忽视股改是有下半场的。“大小非”问题不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大小非”本身也是市场的一部分,有自身的话语权。

  “大小非”减持的真实情况如何呢?来自上证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6年开始,至今年4月1日,已有412家公司公告了减持行为。412家公司中,减持股东原持股占公司总股本30%以上的有83家,持股比例在10%至30%之间的有217家,持股比例在5%至10%之间的有215家。从业绩角度看,每股收益超过0.5元的解禁公司共211家,其中公告发生减持的公司共63家,占比29.8%;解禁公司中亏损的共108家,公告发生减持的共43家,占比39.8%;ST公司共85家,公告发生减持的共36家,占比42.3%。

  从这些数据至少可以看出,“大非”的减持意愿并不强烈,对上市公司发展看好且持股比例超过50%的大股东减持数量有限。减持股份的总量近八成的减持量来自于“小非”。被减持对象中,亏损股、市盈率在60倍以上的高估值个股是“大小非”抛售重点。而那些业绩、回报稳定、进入门槛高的绩优股,被减持量很少。

  “如果考虑到在这些大非中占据绝对主力的国有股,大小非减持对市场的冲击更多被恐慌心理放大。”西南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到说。无论是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还是《宪法》第六条都规定,国有控股在国民经济中应占主导地位。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所说的“发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导向性作用,促进资本市场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事实上也离不开国有资本对上市公司的整体控股。

  周到说,很难想像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人寿工商银行中国中铁等这些占据国家经济重要地位的公司,国家会放弃控股权。可以肯定的是,相当多的“大非”在解禁后并不会减持。“‘大小非’减持预期被放大了。”他说。

  针对市场担心“大小非”在减持过程中,可能利用成本优势、信息优势以及市场制度缺陷,损害其他股东利益,有专家认为,可以考虑通过制度创新、技术手段来化解市场的这些担忧。比如,建立减持预披露制度、出台新税收政策抑制套利冲动、将“大非”减持同再融资挂钩、发展可交换债对冲缓解减持压力、区别标识可流通市值与实际流通市值等等。

  产业资本参与市场价值重构

  对于“大小非”减持给市场带来的冲击,南方基金投资总监王宏远的感受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股改进入下半场后,大小非解禁所增加的供给对当前流通市值的比例之大,在全球的股票市场都是史无前例的。目前市场的下跌反映的其实是产业资本和股市存量资本的博弈。

  陈晓升则认为,换个角度来看“大小非”减持,背后深层次问题是产业资本借助股改开始返回市场。以前二级市场跟产业资本并没有直接关系,30倍市盈率、60倍市盈率对产业资本来说并无差别。但在全流通背景下,产业资本首度必须直面自己的股价。产业资本与市场原有金融资本博弈,将导致市场重构价值中枢。

  上证所对“大小非”减持行为的统计显示,亏损和高市盈率公司被大幅减持,业绩、回报稳定,进入门槛高的绩优股,被减持量很少。在“大小非”减持和市场估值中枢下移的过程中,市场估值越来越向公司基本面靠拢。

  “产业资本的定价影响力出现了大幅提升。”联合证券研究所所长吴寿康说。产业资本参与股权定价,改变了证券市场既往的博弈结构。过去,各类投资机构在股票定价上握有重要的话语权。现在,情况悄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资本群体嗓门大了。相较金融资本投资者,产业资本拥有更深的产业背景和产业经验,虽然在股权价值的理解和判断上比不上金融资本,但由于其集中持有大量股权,并能参与或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具备诸多先天优势,正在取代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博弈的关键力量。

  他认为,目前中国还缺乏在金融和产业之间套利的资本,成熟市场常见的敌意收购行为在中国还很少出现,这种套利资本也是制约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定价的重要力量。随着全流通时代到来,套利资本也将应运而生。

  对于全流通过渡期市场出现的估值体系紊乱现象,专家解释,“大小非”参与股权定价刚刚开始,主要还是以单一的“做空”为主。在既有盈利丰厚的情况下,它们的“做空”动力较大,必然严重影响市场业已形成的估值结构。加上其他一些非理性投资行为,市场估值紊乱可能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小部分股权流通形成的高估值时代在产业资本介入后,已经成为过去。吴寿康说,过去在比较中国和欧美证券市场巨大的估值差异时,通常都以中国是新兴市场为由来解释。现在看来,这种解释已经难以自圆其说,而且极其片面。

  眼下,围绕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博弈的争论仍在继续,市场估值合理中枢在哪里也尚未分明。陈晓升认为,对于不不同的行业需要区别对待,整个市场取得估值共识有待时日。但有理由相信,正是在全流通背景下,在产业资本参与重构市场价值中枢的过程中,资本市场才开始进入更高层次的价值投资时代,才开始发挥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功能,才具备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迈向成熟的股权财富文化

  伴随证券市场发展,股票成为中国居民日益重要的财富组成部分。而伴随“大小非”的解禁和可流通,如何认识股权与个人财富的关系,塑造成熟的股权财富文化也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专家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正在影响数千万投资者、数千万家庭的财富观念。包括“大小非”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股权财富与现金、存款一样,也是现实的财富。在股改前,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因为股权分置而重融资、轻经营,轻回报,导致整体市场缺乏价值投资的氛围;同时,由于“大小非”不能流通,市场流通股权占比小,市场投机氛围重,股权财富难以为投资者理解接受。

  股改后,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股权财富以其增值和全流通特征而逐渐成为社会资金追逐的对象。有专家说,“大小非”无论是持有还是变现,都不改财富的本质。在“大小非”减持套现诱惑冲击过后,将会有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大小非”认识到“套现诚可贵,持有价更高”。市场将因此步入更为理性的新价值投资时代,更多优质上市公司的股权将成为时间的“玫瑰”,成为陪伴投资者一生、甚至更长久的财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