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救市激战触及A股根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 09:53 深圳商报

救市激战触及A股根本

  刘伟

  上周,上证指数下破3300点,距离去年10月的高点6124点接近50%。与A股跌跌不休对应的,是“救市派”和“反对救市派”的口舌之争达到沸点。相关争论表面上局限于政府是否应该出手“救市”,事实上,所触及的议题影响深远,既包括对股市基本制度和文化建设的诘问,更涵盖A股估值水平的重大分歧。

  之所以说上周的“救市”之争达到沸点,标志性事件有三。一是北大教授霍德明提出“坚决反对下调印花税激活股市”,相关新闻的点击量和回帖量双双创出新高。二是代表性人物短兵相接,爆发“正面冲突”。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的博文《财经杂志悠着点》,直指《财经》主编胡舒立的《何必讳言不救市》。刘文言辞尖锐,颇有“火药味”。三是越来越多重要媒体卷入论战,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形成“立体战”,专业类、综合类媒体和读者、观众的互动交相辉映。

  回望A股历史,很多有分量的大讨论都是“跌出来的话题”,比如国有股减持消息宣布后暴跌引发的讨论,并最终催生出市场各方相对认同的股权分置改革;比如当年暴跌引发的“推倒重来论”和“千点论”等等。

  和历史上数次重大争论一样,这次关于“救市”的讨论也触及A股制度性建设和估值等重大议题,牵涉诸多与投资者休戚相关的基本价值判断。关注讨论,参与理性对话,对每一个投资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对投资者而言,讨论涉及的A股估值走向最具现实价值。在持续两年多的“大牛市”中,支撑A股逐浪走高的理由很多,说到底,这些理由都倾向于认为A股估值应该高于美国、香港等市场。

  同样一家中国公司在不同市场上市,A股给出的市盈率可能是30倍,H股则只给出15倍,理由是什么?主要有两个,一个是A股为封闭性市场,投资者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其他市场;其次是A股存在股权分置问题,即有大量非上市流通股存在,即便股改完成之后,仍有较长时间的锁定期。

  今年开始,随着“大非”、“小非”锁定期满,A股正在快步走向全流通。从目前市场统计看,“大非”因控制权需要和政策等因素而相对平稳外,“小非”减持则呈现一边倒局面。换言之,诸多“小非”认为此前A股存在高估,套现比持有股份更具价值。

  A股去年10份创出历史新高后,相当一部分投资者预判“大小非”将大量减持,从去年底已经开始战略性减持筹码。进入今年,通货膨胀阴影、外围环境波动、宏观经济挑战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各类参与者纷纷加入减持行列。应该说,A股持续暴跌主要是投资者的选择,即基于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估值下调的预期,加上对宏观经济和企业成长的担忧,主动作出的调整。

  A股估值究竟在什么位置上合理?短期而言,只有当绝大多数“大小非”认为再减持筹码是一件“亏本”的事情,A股在全流通环境下的估值博弈才能达到平衡,或者说,市场化的全流通环境才真正形成。长期看,中国资本流动全面解禁,允许资本自由流动还将对A股估值产生一次大的冲击。总体上,A股目前正在寻找全流通环境下的估值水平,而A股最终的估值水平则取决于完全消除其特殊性,成为“正常”市场之后。

  如此看是否应该“救市”,可以把问题归纳为,在A股走向完全市场化这个终极目标的进程中,政府面对若干选项,即从经济发展需要,从培育市场发育需要,从社会稳定等因素加以考量,让市场化快一点还是慢一点的问题。

  这显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各种“函数”的权重似乎都不低,因为世界从来都是各种利益寻求平衡的结果。因此,就“救市”而言,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只能相信,存在即是合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上证指数吧 】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