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首席评论:呼唤救市主的股市不会长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 15:26 金羊网-羊城晚报

  □伊歌

  首席评论

  历史反复证明,政府充当“救市主”调控股市的做法,不断强化“政策市”的体制弊端:扰乱甚至摧毁市场的基本功能,并为信息或话语权优势群体所利用,上下其手掠夺弱势股民的财富。如果将股市低迷的压力看作规范市场和推进改革的动力,那么,现在又何尝不是中国股市从“政策市”脱胎换骨的历史契机?

  沪深股市连续两天放量下跌,与上周末的强势反弹形成鲜明对比。涨跌之间,是一个市场传闻的蔓延与证伪:周末管理层将爆出“救市”利好,包括降低印花税、限制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言之凿凿指有关方面已通知各大证券报纸预留头条及版面———最终证明全是谣言。

  自从沪深股指一路跌跌不止,“救市”之声也喋喋不休。其实,在中国的股市发展史上,政府充当“救市主”出手搭救被套牢的芸芸众生时有所见,甚至有过发一篇社论就“行情井喷”的壮观场面;但历史也反复证明,这种充满“股指情结”调控股市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仅改变不了股市涨落的大势,还不断强化“政策市”的体制弊端。最终结果是市场内外都紧盯“政策消息”,“牛市不言顶”时只关注政府会否打压,“熊市不言底”时就看政府几时救市;什么价值投资、公司治理、盈利前景和宏观基本面等等,都比不上政策的“利好”或“利空”的雷霆万钧。

  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是通过股票转让和股价涨跌实现资本的优化重组,同时对公司经营作出评价和对管理层作出监督,股价波动应最终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然而,股票市场也是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其价位高低往往由人们的心理预期决定,脱离真实价值的追涨杀跌是股市的常态。对于投资与投机夹缠不清的市场,政府所能做和应做的是规范交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等制度建设,如信息披露制度等等。由政府调控主导的“政策市”必然扰乱甚至摧毁市场的基本功能,并为信息优势群体或话语权优势群体所利用,上下其手掠夺弱势股民的财富。

  无论是去年的暴涨,还是今年的暴跌,中国股市如过山车般狂起狂落,其制度原因正是政府调控几乎无处不在的“政策市”,从新股发行、再融资,到设立基金公司、证券咨询都有审批关卡,这种充满父爱主义的“管、卡、压”,不仅增加寻租机会和交易成本,而且也使市场随“新股放行还是暂停”、“基金开闸还是关闸”等“政策面”阴晴圆缺。本来市场能够自我调节,却因“救市主”插手管制而废掉武功。比如,在股市大涨时,上市公司及时推出再融资方案,市场资金很快就被吸纳,股价也就无力继续暴涨;但过度的管制,令再融资推出进展缓慢,到市场逆转才姗姗来迟,引发对上市公司怨声载道,呼喊“救市主”的压力也转向管理层,“严格审批”理所当然———“政策市”又再度强化。

  事到如今,就连“救市论者”也不认同“审批管制”,却又认为:“中国股市的‘政策市’特点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崛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决定了股市遇到危难时政府不能撂挑子……既然股市的涨跌都是政策干预的结果,管理层又岂能置身事外?”如此将错就错,一错再错,那么中国的股市只能永远都是“政策市”,永远都不会长大成熟。

  发展与规范是股票市场的永恒主题,规范的目的在于发展,只求发展而不重规范,发展也难以为继。如果不被“股指情结”所束缚,纠缠于何时救市、如何救市,将股市低迷的压力看作规范市场和推进改革的动力;那么,现在又何尝不是中国股市从“政策市”脱胎换骨的历史契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