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蓝筹集体破发或扭转IPO估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1日 08:49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李敏斌

  近日,中国太保等多只蓝筹股相继跌破发行价,新股不败的神话宣告破灭。随着市场调整,整体估值水平不断下移,更多次新股正向发行价逼近。此外,不少已增发和仍处增发预案阶段的公司股价近期也纷纷跌破发行价,市场在即将踏入初夏的时候仍然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股价破发不能简单归咎于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它是由很多复杂的因素造成的,或者说是集体冲动酿成的恶果。在市场狂热的时候,监管当局通过密集发行新股和扩大集资规模来平抑供需矛盾,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则利用有利的市场环境提高估值水平,新股价格在资金推动下也能获得超高开盘价,投资者在新股上市初期也能获得不菲收益,但这皆大欢喜的体系实际很脆弱。

  在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市场,新股破发是正常的事情,但在我们这样的新兴市场,蓝筹股集体破发可就非同小可。新股上市后的暴涨暴跌导致价格严重偏离价值已成为常态,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股的定价机制和估值方法。自从新股发行定价实行询价制度之后,机构投资者在发行定价过程中具有议价主导权,按理说机构投资者具有很强的议价实力,他们在接受询价的时候应该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较为客观、保守的定价,但事实上很多机构投资者给予新股定价的市盈率倍数偏高,询价仅仅是走过场,只要能够保证机构投资者的份额就行。而新股首日上市之后的巨大涨幅又似乎印证了机构投资者的估值很“保守”,事实上以新股首日的股价表现来评价新股定价的合理性是不客观的。新股首日大涨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定价偏低,相反,考虑到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很高,承销商在定价时已相当大胆。在牛市中,股票是稀缺的资源,大家都本位主义地倾向于给IPO一个较高的定价,至于采用什么定价模型、估值方法来测算,那倒是次要的,机构很难客观地根据公司基本面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定价。很多投资者也认为,在牛市中,基于未来收益对股票进行定价的传统估值方法没什么意义,高估值只要存在就是合理的。  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面临严峻挑战,考虑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A股的高估值是不可持续的,调整和重估是必须经历的,虽然这个过程是相当痛苦。

  有人质疑,为何管理层在IPO定价那么高的情况下还审批发行?在动荡的市场中,管理层是不是有责任去控制IPO发行的时间点,使估值更合理?法规里没有规定管理层应该这么做,但是管理层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这样的倾向。比如,从去年开始就有不少券商申请IPO,但至今管理层仍未审批发行,如果券商按照去年的估值水平在去年发行股票,那么它们今天的市值缩水程度将更夸张,管理层不可能不考虑这些因素。

  不管采用什么估值方法,发行价格和规模受市场走势的冲击很大,在牛市中,所有相关各方———公司原始股东、承销商、投资者的利益,似乎都是完全一致的。在熊市中,各方的利益发生矛盾,定价和规模无可避免都要压缩。在市场整体市盈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新股动辄四五十倍以上市盈率的发行价格已经无法维系。市场能够承受的融资规模也在下降,首发公司要不削减发行规模,要不降低发行价格,否则,他们不得不面对暂缓上市或着搁置上市计划。

  在2008年之前,机构都给予新股较高定价,在上市之后又普遍再次提高估值,股民依据机构报告买入之后深幅套牢,机构将面临股民对其定价、估值的信任危机。如股民对新股估值的信心崩溃,投资热情骤降,必将对股市融资造成沉重打击,资本市场将丧失去重要功能,不利于资本市场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提振投资者信心以维持市场投资和融资功能,各方应对此高度重视。

    相关报道:

    逃的没有破发快 机构申购账面浮亏逼近280亿

    破发现象逐渐增多 定向增发套住部分基金

    蓝筹股破发紧盯反弹行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