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再融资干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14:35 经济观察报

  李利明

  从去年交行、平安和建行回归国内A股市场,到3月5日平安在今年再融资1600亿元获得股东大会的通过,以及浦发银行(爱股,行情,资讯)计划再融资400亿元,种种迹象充分表明:国内的金融机构再融资已经成为潮流。那么,这些金融机构再融资要干什么?

  我们认为,为了金融企业自身健康发展而融资完全可以理解;为了满足急速扩张的欲望,甚或是为了满足机构主事者个人的宏伟目标,那么无论融资金额多或少,都不免使市场产生疑虑,并且金融企业在非常难得的综合经营松动的发展机遇面前,对于偏离主业的风险一定要认真评估,防止重蹈上药世纪80年代末日本大企业的覆辙。

  今年年初以来,平安集团16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和浦发银行400亿元再融资计划,先后成为国内A股市场大跌的导火索。我们认为,市场并不惧怕再融资行为,投资者的判断基础,并不在于融资额是否“天量”,而在于融资的目的何在。

  如果金融企业是为了自身的业务健康发展,在业务发展的合理规划内融资或者再融资,都是可以理解并会被投资者所接受的。工行219亿美元的IPO并未使市场惧怕,因为融得的资金是用于补充资本金,一方面是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几年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本基础。事实上,过去几年三大国有银行相继在海内外上市,筹资金额都在百亿美元以上,但是从来没有遇到恶意圈钱的指责,并且投资者都对它们的股票进行了热捧。

  如果再融资的本身并不是为了自身业务的发展,而是为了满足急速扩张的欲望,甚或是为了满足机构主事者的宏伟目标,从而在主业之外急剧扩张,那么无论融资或者再融资的金额多或少,都有被市场视为是在恶意圈钱的可能。

  的确,国内金融企业正面临两个非常难得的机遇,一个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保险、证券行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跨越,从而带来了自身业务急剧扩张的机会;另一个是监管机构对于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逐步放宽。在这两个机遇面前,国内的金融企业都处于不进则退的状态:如果不抓住机遇的话,很可能在几年之内自身的地位和名次不保,甚至有可能遭遇被兼并或收购的命运。因此,通过急速扩张来保住、提升自己的地位和位次,甚至在重大机遇面前实现后来者居上,对于一些积极进取的金融企业来说,不失为一项理性的选择。但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是做大主业还是全面出击?

  我们认为,对于偏离主业太远的风险要认真评估。就以银行进军证券业和保险业而言,或者保险公司进军银行业和证券业而言,是否在一个领域做得很好就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并不尽然。正如业内普遍乐观预期的银行系基金公司,认为其大股东银行的雄厚实力将为其在基金业快速崛起提供巨大支持。但是到现在,两年半过去了,并没有看到银行系基金公司有多么骄人的业绩。从国际上看,1998年花旗和旅行者集团合并,组建了囊括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的全牌照的花旗集团。但是到了2006年初,花旗集团把旅行者人寿卖给了大都会人寿,在遭受次贷危机损失时也在考虑把投行业务出售的问题。

  过去20年,偏离主业而进行多元化投资最终失败,这样的例子在企业界屡见不鲜;日本的企业在1980年代在全球进行了疯狂的收购,最终却以割肉止损的方式惨然退出,这方面的教训值得国内金融企业引以为鉴。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