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易宪容:应减少政府对市场干扰(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11:08 东方早报

  因此,现在并不是政府如何来救市,而且要找到这次股市下跌的根根源所在。也就是说,尽管这一轮股市下跌的原因有很多,最为重要仍然是政府对市场干预太多,政府对上市公司干扰太多,特别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专门在出台一些与市场经济离谱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实行,自然让投资者无法知道这些公司的价值所在,也无法建立起投资者对这些公司的信心。如果股市的投资者无法建立对这些上市公司的信心,那么国内股市要走上正轨是不容易了。这就是目前国内股市持续下跌的根源所在。

  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股市上的权重股价值早就严重低估了,如果这个方面不调整,市场就无法建立信心,股市的发展与繁荣也就不可能。而且权重股价值严重的低估,就在于政府政策干扰太多。只要清除这些干扰,才能让国内股市重新走向正轨。

  来源:中财网

  外媒评跌破4000点:重新投入中国股市的时机到来

  就当全球投资者都在为美欧五大央行的救市举措而欢呼之时,中国A股市场却是逆市独跌,一片惨绿。4600、4300、4100再到13日的沪指盘终破4000整数关口,中国股民的心似乎已经“探”了底。在一片“中国熊市已经到来”的舆论声中,却有不少国外媒体认为“中国股市仍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甚至有外媒提出“现在是进入中国股市的最佳时期”。有金融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美欧救市计划不能改变全球股市“跌荡起伏”的基本面,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中国股市又何来“逆市”一说?中国股市暴涨了两年,用半年的时间进行一些震荡是再合理不过的市场调整了。

  沪指死守4000大关考验股民心理

  13日,近几日一直徘徊在4000点附近的沪指终于击穿整数关口,在这场“4000点保卫战”中,以沪指盘终下滑至3971点而引发中国股民的一片哗然。更令人难以捉摸的是,中国股市近来的连续下跌是在美欧五大央行刚刚联手推出救市计划,全球股市也刚刚出现转机的情况下出现的。“美欧市场难给中国投资者信心”,“中国熊市要来了”的舆论声随之四起。

  “此次沪指跌破4000点的确让许多股民有些慌神了。”一位证卷分析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跌破整数关口向来是对股民心理的极大考验,但从实际来看,受中国CPI等经济数据创新高,高通胀对零售业的震荡,央行或将加息等负面影响,中国股市的震荡下跌是在情理之中的。

  美国《福布斯》新闻网站也分析认为,自从去年7月份以来,中国主要股指在13日首次下跌至4000点以下,而这很有可能是源于投资者对从紧货币政策的恐惧心理。

  “重新投入中国股市的时机到来了”

  与此同时,4000点的关口似乎也成为了一些股民眼中的“抄底”良机,这其中就有不少国外媒体高喊着“重新投入中国股市”。

  英国MarketOracle网站就以《中国股市重回最佳购买时机》为题称,现在美国股市的颓势已经在世界其它市场显现无疑,而实际上,中国股市自去年10月以来也已经下跌了30%以上。“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糟糕,而且这种下跌趋势仍会在短期内持续,但这也巧好是个非常好的长期投资机会。”“在股票市场下降的时候,你也可以再向你的投资产品加点儿‘中国调料’。”文章认为,如果你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期加点儿燃料,中国的股市可能会爆发出其潜在的能量。

  英国路透社的文章也称,中国的股票市场也许已经不在沸点处,但“热钱”仍然被中国人民币的增值和较高的利率所吸引。文章援引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孙工声的话说:“尽管中国股市受全球市场震荡的影响而有所下跌,但如果做一下比较的话,人们还是愿意把钱投到那些受波及更小的市场。”

  “大涨两年、跌半年有什么难以承受?”

  “中国股市在两年时间内迅速上涨,现在用半年的时间做一些震荡和调整,这有什么难以承受的?”国际金融专家谭雅玲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股市的震荡仍然是在合理范围内,不能将此称之为“熊市”到来。

  谭雅玲认为,从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大环境来看,“跌荡”是全球市场的基本状况,这就是说,即使美欧推出救市计划,也只能对全球股市产生暂时的推高,全球股市也不会因此就出现“持续上扬”的局面。因此,中国股市与全球股市的同期情况仍然是保持一致的,“又何来所谓的‘逆市独跌’呢?”

  谭雅玲同时认为,中国自身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仍然使股市充满了推动力。“上市企业的业绩都不错,股民们在这个时候也不会探底割肉,”谭雅玲说道,“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等待中国股市上扬的理由。”

  另一位证券业内人士也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他所接触的一些机构投资者也表示,他们带动抛售一些蓝筹股票主要是一些纯技术层面的资金回流,“并非是源于对中国经济和股市的担忧”。他表示,从目前来看,中国股市的下跌主要是源于“心理层面”的影响,实际上,这其中“理性”的成分不多。

  来源:环球时报

  更多精彩资讯尽请关注东方早报网-《牛市》频道

  编辑:倪鹏翔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