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市情结也是一种幼稚病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16:47 新浪财经
黄湘源 抬头仰望北斗星,心中想念“政策市”。中国股市的“政策市情结”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的浓重和强烈。可是,等待着他们的又是什么呢?除了“希望变失望”,恐怕还是“希望变失望”。 也许,人们在浦发银行通过缩减了的再融资方案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证监会关于再融资表态的虚晃一枪,同样也不可能意味着阻止中国平安千亿融资方案的通过。而在中国平安向证监会正式提交融资申请后,证监会将如何严格审核其融资方案,显然更不能不牵动着整个股市的心。毕竟,这牵涉到中国平安那样的狮子大开口会不会成为一种群起而效之的习惯性动作。如果按照“艳照门”的炮制者无罪而观看和收藏有罪的逻辑,恶意圈钱者成了市场功能和法定程序的维护者,而反对恶意圈钱却反而成了反对市场化和法制化的非分要求的话,那就不仅将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而且也将大大改变人们对未来市场的预期。 紧锣密鼓的恢复新基金特别是股票型基金的发行以及对券商集合理财和基金专户理财的放行,即使不无稳定市场的意思,那么2月25日证监会网站所挂出的答记者问,就形式而论,简直可以说是火线救市,但是,为什么前几年一滴水也可引起一阵嗞嗞嗞爆响的“油锅”,如今却成了石沉无声的大海了呢?这里面,究竟说明了什么? 市场变了,政策市却没有变。在某种意义上,“政策市”其实也得反过来读作“市政策”才对。说它利国企、利大股东、利机构也利管理层的政绩还差不多,哪有那么轻易地就改变了其长期以来所约定俗成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可能呢?管理层推出增量基金的目的,与其说是救市,还不如说是“救发”,即为行将大雨倾盆的IPO和再融资扩容增强承接力。这也是证监会2月25日的表态重点是放在说明“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不是毫不犹豫地关闭恶意再融资的门之玄机所在。如果政策定位上的“重融资”并没有变为“重回报”,并且规范再融资也并没有更严格的措施而只是把皮球踢给市场化,那么,口头上空喊再多的“不应”和“绝不应”也无济于事。市场的承受力显然不是“喊”出来的。可惜的是,现在究竟有几个人清楚了这一些的呢? 市场承接资金的增援虽然可以源源不断,但是,圈钱欲望的扩张是无穷无尽的,一个平安的后面紧跟着的是“平安第二”、“平安第三”——谁也不知道一直可以排到第几?更何况,与圈钱狼狈为奸的还有大非小非的解禁、红筹股回归、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打包发行”、三板的激活以及股指期货的推出。今天的市场已经不再是原来100亿成交量就可以称之为“天量”的那个市场了,而是一个单日没有上千亿的成交量就不算正常的市场了。当市场出现低于百亿的“地量”的时候,所谓的“低价”也就未必是人们所认为的“底部”。在各路“抽水机”把市场的血当水一样不顾一切地大抽特抽的情况下,指望用几百个亿的资金输血来救市,并且还有人指望其成为一种制度化救市的出路,这不是天真得近乎幼稚又是什么? 过于乐观的“牛市情结”总是把散户套牢在天花板,并且一套再套,越套越紧,套死了还不知是怎么死的;而过于恐慌的“熊市情结”则不仅总是让散户割肉割在底部,而且也常常令大多数散户跟抄底失之交臂。这里面显然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与其说是错误的利好利空的判断所误导,不如说是被自己心中生生不息的一厢情愿所误导,说到底,无非是“政策市情结”在作怪。“政策市情结”如果就是意味着对于利好的过于痴迷或对于利空的过于失落,未免就太理想化太情绪化了,这也是一种幼稚病。 中国投资者特别是散户也许还需要经过更长时间的“政策市”的磨炼才有可能更好地成熟起来,但如果不能早日告别自己的“政策市情结”幼稚病,又如何能够早日挣脱出“希望变失望”的轮回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