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谁给再融资跌停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00:10 21世纪经济报道

  雷李平 

  同样的再融资,不一样的结局。

  “市场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7年,哪家公司宣布融资,市场会报以两个涨停;2008年,哪家公司宣布融资,市场会以两个跌停回应。”一位券商人士曾感慨道。(见2月26日本报15版<巴曙松:探寻全流通时代的新价值中枢>一文)

  造成这一截然相反现象的缘由,还得从2007年的价值高估、“泡沫论”说起。回过头来,本轮行情的走牛一直伴随着“泡沫”的争论,这种争论在2007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泡沫论”者认为,中国股市在过剩的流动性推动下,价值已经高估。而平抑泡沫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加资产的供给,对冲资金过剩;二是提升上市公司业绩,推高市场整体价值。

  也就是说,2007年市场在资金过剩、股票扩容、业绩攀升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动了上证指数跨3000、越4000直上6124点。

  同样,正是因为资金极度过剩而可投资股票的相对匮乏,导致了“逢增发必涨停”,甚至连续涨停的局面的出现。

  然而在2007年四季度,上述三大特征开始发生变化。

  这表现在,资金依然过剩,但入市步伐减缓并受控。2007年8月基金发行被叫停,主力机构——基金——的流动性开始萎缩。11月起,基金持续营销被限,基金进入枯水期。与此同时,经受5·30、9·11以及10月十七大期间的几次暴跌,和其后调整期的持续打压之后,曾经创造疯狂与辉煌,并一度抢得行情主导权的个人投资者,投资热情开始冷却,投资行为日渐清醒、理性。获利了解、观望氛围日渐浓厚,市场的另一主要资金来源逐渐萎缩。

  时至今日,新增A股开户数削减趋势仍然未改变,而居民储蓄亦继续回流银行。2007年资金堆积的火爆局面不复存在。

  失去了资金推动这一决定性因素,再加上限售股解禁压力过大,由资金过剩引申而来的资产供给和业绩增长,两大因素的利好作用也就缺乏了支撑。

  其二,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趋于平稳,爆发性增长带来的刺激性利好乏善可陈。经过2006年、2007年两年来的定向增发和资产注入,因股改带来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回哺”高峰期已过,引发的业绩增长效应“递减”。而增发“圈钱”的一面则更多地表露出来。

  此外,宏观经济的增长也面临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以及货币紧缩的持续,势必拖累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其增速放缓可以预期。

  再者,没有了充裕资金的承接,增加资产供给(即股票扩容)也就失去了平抑“泡沫”的初始意义。按2007年以来的行情逻辑,2008年,至少在目前,应该是削减股票扩容的。也即,包括新股发行、增发、配股在内的“扩容”都应该较2007年有所收缩。

  但现实情况正好相反,新股发行未见放缓,而再融资却蜂拥到来,且一改2006年、2007年向大股东定向增发的主要模式,巨额的增发直指公众。惨遭套牢的散户再次成了上市公司掠夺的对象。

  然而,经历反复暴跌之后的散户们已经开始成熟,虽然制止不了上市公司的圈钱,但是可以以脚投票“一抛了之”。

  于是,同样的增发,带来了相反的结局——跌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