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华社:新股发行制度怎样完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 15:36 新民晚报

  低中签率使大部分中小投资者与新股无缘,根据申购量分配股票的建议已纳入监管层考虑范围——

  作者:赵晓辉 陶俊洁 来源:新华社

  去年以来,随着股市融资功能的增强,关于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

  争论缘何而起?

  历时两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激活了资本市场,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2007年,A股市场IPO融资额创历史新高,股指也一度冲至6100点的历史高位。随着二级市场价格的走高,“打新股”几乎成为稳赚不赔的无风险收益,而中小投资者申购新股的难度却在加大,当前关于新股发行制度争论的焦点正在于此。

  据初步测算,2007年,如果在首个可交易日卖出,用于网上申购的资金全年收益率最高可达21.52%,网下申购资金的全年收益率最高可达43.83%。在这种情况下,单日网上网下申购冻结资金不断创出新高,最高接近36135亿元。单股申购冻结资金于去年9次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去年,“打新股”资金的涌入远远快于股市扩容的速度,由此出现中签率不断降低。测算显示,去年新股申购网上中签率平均为0.34%,与前一年的0.5%相比明显下降。

  以去年新股平均约每股11.5元的发行价格计算,若想申购到最低限额1000股的新股,则平均需要近338万元的资金,这使得大部分中小投资者与新股无缘,而只能到二级市场上高位接盘,从而引发人们对新股申购制度的争议。

  一二级市场差价缘何而来?

  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在于一二级市场的差价,要谈这种巨大差价的产生,则需回顾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大背景以及发行制度的演变。

  2005年以前,证监会采取的方法是对新股发行定价进行行政审批,价格是刚性的。之后新修订的证券法明确了新股定价市场化的基本原则。2006年5月,新股发行实行询价制以来,基本上做到了发行人和承销商在机构投资者询价的基础上自行定价。证监会只是在承销商向证监会报备价格时作窗口指导。

  面对2007年中国股市出人意料的表现,一些问题开始凸显。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仍在谨慎实施逐步进入全流通的计划,被投资者的狂热打乱了脚步。

  去年以来,虽然有不少海外上市的大盘股登陆A股,但是这些大盘股的A股流通市值大都在5%以下,与大量投资需求相比,实际供给不足,从而导致二级市场价格偏高。

  而出于稳定市场的考虑,发行价格的窗口指导仍然希望能够将一级市场的市盈率控制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市场人士认为,监管层对流通比例和发行价的控制有一定道理,也可以理解。但由此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一级市场发行市盈率一般在20倍至30倍,而二级市场平均交易市盈率高达40倍至50倍,这种累积起来的差距难以在短期内平稳消除。

  循序渐进完善制度

  细数市场上关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呼声,主要建议有三种:

  -由现行的按资金申购变为按账户配售新股;

  -借鉴香港市场向中小散户投资者配售“一人×手”的做法;

  -恢复按市值配售。

  这三种建议在中国股票账户高达1.1亿户且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情况下可行性不大,未必能真正提高中小投资者的中签率,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打新股热”的问题。

  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在市场化进程中仍须把握好节奏。如何让改革与市场步调一致也是一大挑战。

  监管层在这方面已作出部分调整。中国中铁采取先A后H登陆资本市场,推动大型国企采取这种方式发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小A股一、二级市场的价差。最近启动的中煤能源发行加大了对中小投资者的倾斜力度。网下发行电子化也将启动。

  有关专家建议,在现行发行方式的基本框架下,可以根据申购量分配股票,来提高小额申购者中签率。据了解,这一建议已纳入监管层考虑范围。新华社记者 赵晓辉 陶俊洁(据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