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叶檀:平安融资透露A股新动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13:53 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 NBD评论员

  A股融资史上最牛的平安门事件,毫无悬念地被口水淹没。撇开那些民族主义的意气之争,平安门事件显示中国资本市场上暗流涌动的本质变化。

  平安如此巨额融资当然不是平安一家能够做得了主的事,就像当初的宝钢再融资虽然骂声一片,仍获顺利通过。为什么?这是战略决策,不是哪个人哪家机构可以决定的。平安考虑巨量再融资之时,A股市场仍然花团锦簇,推出之时却与美国次贷旋风一起成为A股市场的摧花之手,这是时运不济。

  平安再融资的推出,显示有关方面判断中国资本市场仍然过热,在种种行政打压手段均遭非议的情况下,增加上市资源进行融资、再融资,显然是颇为市场化的借口,就是反对者也难以说三道四,这是应对估值过高市场的重型武器。因此,以增发摊薄股本,其实是为资产注水,与笔者昨日所说的做大资金池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政府对于次贷风暴后全球资金的走向是乐观的,即认为一旦全球资本市场恐慌结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作为全球经济的双引擎之一,仍然会受到国际资本的格外“关照”,与前两年的情况不会有什么区别。做大资金池是未雨绸缪之举。

  对于如此规模的再融资,平安居然语焉不详,以简单的“全部用于充实公司资本金或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如此的傲慢与自大令人吃惊,活画出一个圈惯钱的权贵公司的心态。这种敷衍根本站不住脚,平安不缺资本金,平安缺的是收购的资金。

  根据市场揣测,平安将在境内外两线同时收购,由于没有权威信息,以下均是市场传言。

  据称,在境外,平安拟斥资1000亿人民币入股英国最大保险商保诚集团,很可能收购保诚集团的非控制性少数股权。同时,平安还将斥资600亿元收购汇丰控股5%股权。尽管2007年损益状况尚未出炉,在花旗爆出天量亏损之后,深陷次债危机的汇丰控股股价也一路狂跌,按目前汇丰控股约1.3万亿港币的总市值,平安的600亿头寸将刚好购入5%汇丰股权,并借此机会提名一位董事进董事会。而英国媒体称,平保有意参股英国保险商英杰华集团,该公司股价同样处于历史低位。

  在境内,据传平安意向收购对象是广东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收购广发行不仅能够抱当初竞争失手于花旗集团的一箭之仇,还获得了经营信用卡业务的广阔平台。而收购后两者,则可以借此开拓农村金融与保险市场,并且以其营业网点之广在全国布局。

  就这两方面而言,平安通过境内外的并购,与对金融、保险、基金市场的三方兼顾,隐然成为未来的中国花旗。媒体直言,“中国平安无疑是当前境外投资动力最大的保险商,也是受到政府最大庇护的对象。

  2007年末,中国平安获准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资金投资港股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目前,大部分保险商只获得5%的投资比例,且多数只能投资于港股。”可见,平安成为中国的花旗绝非始于今日,这是一家携带了贵族基因的公司。

  平安收购,一可以看出中国金融领域的并购时代已经进入战国争雄的关键时刻,二可以看出,次贷危机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国际市场并购契机,也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布局大大提前。对于花旗、对于汇丰等金融机构的入股,正是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其次,海外投资,说明在全球资金到来的同时,中国资金在滚滚西流,平安以及类似的机构充当了民间中投公司的角色。

  认为平安入股汇丰是卖国之说是迂腐之见,实际上,这正如笔者所的是一种捆绑战略,风险与收益全部捆绑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弱势的中国金融机构想减少海外投资的风险,毫无疑问依靠大款是正确选择。

  非常遗憾,在整个战略中,我们没有看到普通投资者的利益该如何维护,事实上,做大资金池稀释股权的做法毫无疑问是对投资者的伤害。一个完美的战略,却不是一个市场化的公平的战略,也许,这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事实。

  如果股市回暖,平安的冲锋号即将吹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