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历史重演 增发开始走火入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10:23 证券日报·创业周刊

  袁元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先是中国石油,再是中国平安

  进入新年以来原本一直晴朗的股市上空在本周迎来了半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沪市在周一创下单日下跌266点,连续跌破5100点、5000点、4900点之后,周二又一口气跌破4900点、4800点、4700点、4600点四大整数关口,深市也在两天之内从18188点暴跌2100点,盘中个股行情也是跌了个七零八落。而造成这次暴跌的“元凶”之一则是中国平安保险的巨额增发。

  1月20日,平安保险对外正式宣布了其上市以来的首个增发方案,包括增发新股和发行可转债在内预计融资额度高达1600亿元。这一方案一经公布,便做为史上最大规模的再融资成为市场各方热议的焦点。由于以前包括万科、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在内的再融资规模都在百亿元附近,因此,此次平安的1600亿元再融资被市场理解为后市大盘蓝筹股的再融资规模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中国平安股价在2007年10月25日登上149元的最高价并在100-130元来回徘徊之际,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手中持有的平安筹码已经归拢到机构投资者手中,因此平安股价在平安增发方案公布后的连续两天跌停只能理解为机构投资者对此方案的不满。从盘面来看,在平安跌停的影响下,很多本来走势颇佳的股票特别是机构投资者重仓的大盘蓝筹股都出现了连续大幅下跌的态势,机构出逃的迹象十分明显。机构的纷纷出逃在市场上又引起了新一串连锁反应,很多不明就里的中小投资者被迫作出减仓出局的打算,从而引发了更多个股的暴跌。单单从此方面来看,说平安增发是导致大盘暴跌的“罪魁祸首”之一一点也不为之过。

  按理来说,在国内目前资本市场呈现出“流动性过剩”的今天,平安的再融资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完成,比如说发行公司债券等等。不过,由于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的成本较低,所以平安最终还是选择了通过增发新股作为再融资的主渠道。只是高达1600亿元的融资额对于目前的市场承受能力来说,明显是有些难度。否则在此消息出台之后,不难理解反应最激烈的并不是中小投资者,而是机构投资者。因为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不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表示其不满的态度,可能会有更多的大盘蓝筹股步平安的后尘相继采用巨额增发的手段来从资本市场获取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包括工行、中行等都可以采取巨额增发的方式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此对冲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果这种巨额增发方式蔓延下去,对于手中持有大量大盘蓝筹股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将大大分流其对大盘蓝筹股行情的预期,迫使其在大盘蓝筹股上被迫减仓,以便留出充足的资金用于申购增发的新股。

  严格意义上来说,平安的巨额增发给一直对大盘蓝筹股“情有独钟”的机构投资者敲响了一记警钟,使得其深刻地认识到:通过在大盘蓝筹股上的“抱团取暖”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并不安全。因为上市公司的利益与机构投资者的利益并不一致,当上市公司从其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大举增发之际,身陷其中的机构投资者只能无奈地选择退出。不仅如此,平安的巨额增发让机构投资者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些尚未增发的大盘蓝筹股同样有可能在一个敏感时刻推出新的无法预料到的增发方案。面对尚未增发的大盘蓝筹股的这一趟“浑水”,机构投资者唯一的选择就是抢先“退避三舍”。

  这也是我们从盘面上看到很多大盘蓝筹股出现莫名其妙的大笔抛单的原因所在。

  面对1600亿元相当于50只新股的融资额度的巨额增发,平安是全力以赴,如痴如狂,颇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但其背后却是让上万亿元的股市市值倾刻间灰飞烟灭。代价不可不谓沉重。看来,对大盘蓝筹股的巨额增发,还是少来点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