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拖拉机账户遭禁难绝迹 庄家或上演新花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1日 05:00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包涵 北京报道

  “拖拉机”账户一词再次走入人们视线,缘于近日出台的《不合格账户规范业务操作指引(第1号)》。指引中明确规定,2008年5月第一个交易日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对各公司报送的剩余未按期规范的不合格A股账户采取另库存放、中止交易措施。并对不合格账户的分类进行了细化,其中身份不对应、身份虚假、代理关系不规范、资料不规范等类型均属不合格A股账户。对于不合格的账户,证券公司应当采取措施督促投资者本人注销,无法联系投资者或投资者不配合的,证券公司应当主动办理注销手续。

  记者注意到,不合格账户中以身份不对应账户的问题最多。主要表现在一个资金账户下挂数十个、甚至数百个股东账户,而它们的实际操纵者是同一个机构或个人,这一机构或个人通过分散的账户实施

股票买卖操作来规避监管部门的核查,以实现掩盖身份操纵股价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拖拉机”账户。随着指引的出台,此类账户的命运将走向尽头。

  市场影响几何

  “对不合格账户的清理从几年前就已开始,力度也都比较大,这次的文件下来拟定了一个最后期限和一些细则,算是一个收尾,对市场本身的影响比较有限,残留‘拖拉机’账户的抛售也不会造成太大冲击。”英大

证券分析师刘国宏告诉记者,每次清理不合格账户的主要矛头都是对准“拖拉机”账户,开始几次的规范确实对市场造成很大影响,令暗庄纷纷浮出水面抛售股票,打击了庄家的操纵行为,造成了市场上一定程度的恐慌性下跌。但这两年类似账户基本上已被消灭了,五年熊市中它们大多已土崩瓦解,多次清理和实名制开户又显示出管理层监管的决心,新出现的账户并不多见。剩下的一些钉子户基本上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随着这次指引的出台,都可以解决。清理不合格账户的冲击波已经过去,不会再对市场资金供给产生明显的影响。

  联合证券的分析师穆琪也告诉记者,随着盘子变大,想坐谁的庄已经很难,动辄几十亿,一般的资金也根本坐不起。如今第三方存管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清违规。基金和大户的动向已经越来越真实,以后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大家不必过分恐慌它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合格账户的清理从一开始就一直作为一个内部工作执行。管理层拔钉子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庄家买通的“黑嘴”们更是讳莫如深。管理层或许是为了避免股市大的震荡,不过这同时为暗庄完成战略转移提供了方便条件。现在有些庄家利用自己控制的博客专栏大推股票,让一些不明白的散户跟进,就是为了自己的战略转移服务。

  政策升级 对策也升级

  庄家真的消失了吗?很多水下的私募基金都面对资金成本的压力,不合格账户的清理会让它们离开地下账户这一灰色的生存地带吗?一旦退出,他们的资金又会流向何处?

  “现在都转为开很多小机构账户,个人账户不敢开了,查得严。”一位私募基金的合伙人很隐晦地告诉记者,还会有些私募会与机构共同坐庄股票,L2若由机构挂单会有明显的记录,而通过私募来出就很方便,私募分成几个拖拉机小单来出根本没人注意,但这种情况现在也比较稀少了。他们也倾向于小证券公司,小证券公司没有投行业务,交易量小,有时会对大客户作出某些让步。在监管严格的环境下,融资模式也不同了,很少有人直接向银行和证券公司融资炒股,往往用大笔资金间接进入多家小公司账户,利用企业曲线融资炒股。

  可以说,现在的融资方式变得更为复杂,对监管层的制度考验也更大了。

  这位合伙人同时表示,目前仍有部分民间“股庄”存在,不过由于监管的原因,操纵股价的成本要比以前高很多。监管局很敏感,如果某家公司股价异常波动,他们能立刻从交易所调出所有资料展开深入调查。此外,清理账户和实名制开户也都无形中增加了坐庄某只股票的成本和风险。“实在没戏的,我们也就放弃了。”当记者问到退出的庄家的钱一般要流向何处时,这位合伙人想了想说:“期货吧。”

  那么私募基金这条利益链本身算不算一个拖拉机账户呢?刘国宏的分析耐人寻味。这种委托管理的操作中,账户主人实际上还拥有着对资金账户的控制权,而且根据有关规定,在账户主人不到场的情况下,证券营业部是不能让代为管理的一方提取资金的,从性质上说,它不算。但是私募的筹款方式有其特殊性,作为一个利益整体,也不能排除因某一获利意愿而进行一致操作的可能。这算是一个政策盲区,有关部门应该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进一步明确。

  谁来监督监管者?

  有市场人士指出,虽然监管部门的管理非常严格,很多券商也已经对“拖拉机”账户进行了清理,但还不能说这种现象已经在资本市场上绝迹了,仍有部分营业部在短视思维的引导下暗中操作“拖拉机”账户。

  “这轮牛市的火爆确实令很多庄家无法罢手,他们会否和一些短视的营业部联手操纵账户,我们不得而知。此外,虽然证券从业人员是不可以炒股的,但也确实存在过一些营业部内部的人利用职权开设多个账户为自己炒股的行为,有的形式上已类似于一个小私募。”刘国宏说。

  相比如何监管不合格账户,或许人们更关心的是,谁来监督我们的监管者?

  “内部人”的存在使得各种政策都有了“变通”的余地,监管的身份未成其“紧箍咒”,倒成其肥己的“隐身符”。对涉嫌操纵的行为,投资者是否有权提请监管部门调查?调查过程是否能及时公开?是否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听证?这都是问题。

  对此,记者致电了

证监会监察机关的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再三地清理不合格账户本身已经体现了监管层的决心,证券公司的管理也很严,在这样的政策压力下,营业部暗中操作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一旦发现这种‘蛀虫’,肯定会严肃处理。投资者也有权对这种行为进行举报,提请调查,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性是每个市场参与者的责任。”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