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股市大起大落的辨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7日 01:08 金融时报
记者 王济洲 在股票市场上,涨得多了便要跌,跌得狠了则会涨,这是投资者都明白的道理。然而,这个市场要是在短期内出现“大起大落”则是不正常的,尤其是在某一个时期基本面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的情况下。 所谓股市中的“大起大落”,其实是一个动态而多样化的标准。 首先它是一个短期内的经济现象,即在数个交易日内或者若干个交易周内,股票市场出现的巨幅振荡,当然这也包括牛市与熊市转换期间。 其次是指数及股票价格在短期内出现巨幅振荡。它在不同高度上的数值也是变动的,如上证指数在1000点时,在某个交易日如果涨跌20个点与30个点就已经动人心魄,而在5000点以上时,一天内出现上百点振荡却不足为奇。 第三就是人气的“大起大落”。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引发投资者“地震”效应。 出现“大起大落”是新兴市场难以回避的现象。 美国在1896年5月26日,道指从40.94点艰难起步,经过30多年的风雨,道指好不容易爬到400点。1929年10月28日,美国东部时间星期一,上午开市不久,道指狂跌不止,当日收于260点,日跌幅达12.82%。次日,道指收盘再跌11.73%,收于230点。随后,道指伴随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一路下跌,一直跌到1932年6月30日43点收盘。从40点出发,33年涨至400点附近,接着只用两年半的时间便狂跌至“原点”。其实纵观任何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发育过程,大多未能幸免这种“大起大落”。 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既有资产泡沫因素,亦有投机过度使然,还有所谓利好、利空政策驱动。股票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的市场。概括来看,当一个市场充斥着获得暴利机会时,资本逐利就成为时尚。我国以前的股市由于制度缺陷和定位模糊,素有“三不沾”之称,即与国民经济发展不沾边,与企业盈利水平不沾边,与周边市场不沾边,成为一个奇特的、边缘化的市场。而当这个市场发生根本性变革并且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时,它便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吸引着成千上万亿元的资本进场。中国股市的这种“大起”,不仅是对自身市场定错位的修正,也预示着中国股市将在未来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而从另一角度看,在股市投资热度持续高涨的情况下,不断被推高的资产价格与企业收益开始出现不对应,甚至出现背离。股市风险大量堆积,在这种时刻如果国际经济出现大的变动,国内经济形势有了新情况等,都可能造成市场一时的“大落”。 股市“大起大落”的弊端显而易见。温家宝总理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说得清楚:“现在中国股市发展得很快,股民的数量增加也很多,股市的波动牵动着国家的经济也牵动着股民的利益。”由此而言,股市“大起大落”的后果,不仅严重影响股民财富的增加,影响上市公司融资的资本运作,而且还将助长过度投机行为,增大市场风险,甚至影响市场自身健康,动摇市场正确的投资理念。 当然,也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当前股市的“大起大落”。我们不是常说要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吗?这种教育虽然少不了经常性的警示和说教,但是,最有效果、最现实的教育方式,还是让投资者自己通过市场实践而学习。因为只有市场风险出现了,投资者才能真实地感到它的存在,才能真正懂得理性投资的重要。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股市向上的趋势并没有被破坏,这一点并不能因为市场当前的“大起大落”而改变。防止和减少股市的“大起大落”,是政府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也是我们向市场学习的过程,是对社会主义市场规律再认识的过程,既不能回避,也不可缺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