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机构投资者并非理性的代名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08:37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对比美国股市的多次牛熊更替以及A股市场的涨跌轮回,可以发现———机构投资者并非理性的代名词 广发证券研发中心武幼辉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理解当前A股市场走势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在美国股市的历史中寻找一些启示。 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股市是廉价股和新股兴起的年代,但过度的投机导致了1962年的“小崩盘”。中小投资者为了避免股权过度分散给自己可能带来的损失,纷纷将资金投入到各种机构投资者手中,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崛起。它们的交易特点是为了保证资金的高效运作,主要采取短线经营策略,迅速买进或卖出大宗以概念股为主的股票,快速赚取利润。此后几年里,许多基金净值增幅平均超过标的指数3倍左右,这也吸引了更多资金的涌入。至1969年初,美国股市迎来了“the go-go years”的顶峰,机构投资者已经统治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其交易份额从60年代初的30%提升到了54%。 在随后1969-1970年两年的熊市里,以概念股为主的小盘股跌幅超过了50%,大部分投资者损失惨重。在这一情况下,从1971年起,机构投资者在吸取了教训之后,其目光又开始转向业绩增长稳定的行业龙头企业。但在整个投资理念及投资者结构未成熟之前,市场总是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接下来的“漂亮50”时期,机构对蓝筹股的过分追捧导致了新一轮的泡沫产生,其结果便是市场因“石油危机”再次深度调整,大盘蓝筹股跌幅更深。 在这些著名的股市崩盘历史中,机构投资者显然是其中一个关键的角色。1970年,曾经撰写过《1929年大崩盘》的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出当前形势与1929年的一系列惊人相似之处:过度投机,控股公司过度负债,投资基金过度膨胀,有些基金只投资于其他基金,等等。 如果对比A股市场,我们显然也可以发现其中许多相似之处。比如“5·30”之前,市场大肆炒作低价股和垃圾股,机构投资者也不得不被动地持续做多。“5·30”之后,基金发行与申购屡创天量,大量资金涌入,机构投资者重掌主导权。在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之后,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集中在具有稀缺筹码的大盘蓝筹股,这便导致了蓝筹股泡沫的扩大,由此引发了自7月份本轮上涨行情以来最深的一次调整。只不过,在美国股市10年间发生的事情,在中国不到1年中就经历了。 我们相信,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特别是对于尚不成熟的中国股市来说,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管理层对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早有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措施,包括:停止新发基金的审批,至今已逾两个多月;10月12日发布《证券投资基金销售适用性指导意见》,规范基金销售机构的销售行为。而这些措施的效果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则有待后市评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