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4-2007:A股两年痛楚两年狂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 08:53 新京报
2004-2007:A股两年痛楚两年狂欢

2003年11月→2004年9月→2005年5月→2006年12月→2007年10月

  2004年2月,国九条的发布,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生。其后,股改、券商治理、上市公司质量的改善、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等,无一不是划时代的跨越发展。

  新京报发轫于2003年11月,其成立成长之日,恰逢此盛会。

  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生,可以说是从2004年开始的。200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这就是随后市场和新闻界反复提到的“国九条”。从更长的时间回溯,这四年也许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最重要时间。

  危局中股改

  “国九条”发布之后,市场并没有给出像样的回应。投资者像对待此前的诸多政策一般,在没有见到实效之前是不会有什么动作的。2004年9月9日,沪指跌破1300点,创下1999年5月19日以来的新低,这一点被市场视为“铁底”,而意见发布之时,沪指尚接近1800点之多。

  市场的下跌也直接影响到了基金等行业,直到2005年底,在2004年一路下跌的基金仍然不被投资者看好。2004年的利好除了“国九条”之外,还有QFII试点的进一步推进,2005年1月份开始,政府又开始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至千分之一。

  现在看来,每一项政策在牛市中都能算得上一剂猛药,但在2004-2005年的市场,再猛的药也无济于事。终于,在2004年就开始酝酿的股权分置改革,在2005年的五一长假之后开始了第一批试点。

  试点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第一批试点的四家企业中,第一家通过股改方案的三一重工在资本市场上继续受到关注。首批四家试点企业的股改,也吸引了无数媒体记者,但是最后成功通过的,只占到第一批试点的一半。新京报的记者分赴各地现场记录了第一批股改试点的投票情况。

  但市场对此并不买账,就像一个小孩出生之初,人们并不知道他将来会有怎样的成就一样;投资者们对这项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还远没有后来这般清晰的认识。6月上旬的某一天,沪指盘中跌破1000点,探低至998点。人们惊呼,千点论一语成谶,市场信心在那一段时间跌至冰点。

  但当年6月19日,第二批股改名单突然发布,股改再度推进下去。当时证券记者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满地找董秘,满地找反对方的意见。

  对于小股民和证券记者来说,股权分置改革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场合,小股民可以在分类表决中表达自己的权利,而媒体记者,则多了很多倾听不同意见的机会。

  证券市场重生

  股改进入2006年后,市场开始认识到股改对价的价值并开始追逐股改股票。2006年上半年的市场游戏就变成了股改股票一次又一次的停牌和一次又一次的涨停。有了市场的配合,股改的行进也变得顺利得多。

  但2006年并非只有股改。在公司监管的层面,这一年解决的一个顽疾是上市公司清欠。2006年也被称为“清欠年”。

  2006年2月27日,证监会召开上市公司监管会议要求年内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问题,同年10月在此发出通知,逾期未能清欠的公司责任人将吃官司。在重重手段的推进下,2006年底,380家上市公司完成清欠工作,22家部分完成,清欠任务完成了70%。

  而市场的另一重大进步,则是再一次开发融资功能。也就是当时被俗称为“新老划断”的一步。

  被视为重启再融资的是认股权证的发行,而新股IPO的再次开放,则要等到2006年下半年。中工国际这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为重启IPO的第一家。随后大盘股中行开始上市。

  中工国际出现在第一家的位置上,令其保荐人也很惊奇。他在惊奇之余,还接受了一家记者的采访———这在IPO重开闸至今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后来的保荐人们就没有这么激动了,即使找到他们,也别想他们用真名告诉你什么。

  但是,A股市场能不能承受大盘股的压力?几只大盘股上市的一举一动都被市场关注,机构路演也成为媒体打听消息的去处。但中行的成功上市证明A股市场已经足够容纳大盘股,最后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也先后在上海交易所挂牌上市。

  与此同时,股权分置改革也在此时进入了尾声。到2006年12月29日,沪深两地进入或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的有1269家公司,所占市值比例为97%。

  黄金并疯狂的两年

  “牛市!”2005年,市场尚因为信心不明而停留在1200点左右,但2006年的11月20日,沪指率先攻破2000点大关,随后2个月内,沪指迅速从2000点跃上2007年1月22日的2900点。

  牛市不止牛的是股票。2006年的12月7日,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在预售几天之后开卖,当日认购419亿元。随后的2007年1月9日,中国人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首日价格竟飙升超过1倍。

  牛市的热情也容易让人自信心爆棚。2007年春节后的一天,2月27日,春节后的第二个交易日,沪深指数双双大幅下挫,创下近10年来的单日最大跌幅,不巧的是,随后纽约股指也上演了一通大跳水,加上外电的一些推波助澜,国内媒体很自然联想到了中国股市下挫影响欧美股市一说。

  实际上,或者更确切的原因应该是国际市场上借贷低息日元套利交易的平仓,使得大批聚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头寸撤离所致。

  如果在往后看,中国的股民对政策似乎也患有一种审美疲劳。2005年初印花税下调至千分之一,市场从未对此利好做出反应;2007年5月29日宣布调整印花税至千分之三,A股在很迅速的时间内下跌了900点,之后又迅速拉回到4000点之上。

  但与2006年相比,2007年的市场在疯狂之中也显得更有节奏。这么说,是因为这一点至少有三次像样的调整,2月、“5·30”和10月。三次深度调整的时候,市场都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在一阵闹哄哄之后,牛市开始以新的疯狂面貌展示于人。

  “整体上市注入资产应一步到位”

    华生认为,股改有助于推动企业整体上市,但具体法规仍有欠缺

    - 专家访谈

  自2003年到2007年,四年间我国证券市场先后推进了券商综合治理、股权分置改革等重大工作。与此同时股指也从1000点附近上扬至6000点,如何正确看待证券市场的变化,本报请华生燕京华侨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华生一一解读。

  新京报:从2004年8月开始,监管层对风险券商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31家券商被风险处置,104家券商恢复生机。你认为在券商治理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现阶段券商的发展中有哪些问题有待改进?

  华生:总体看来,三年券商综合治理整顿的成效很大。以前,券商行业存在挪用客户保证金、投资实业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经过治理整顿后,现在客户保证金由第三方存管,对券商的投资范围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消除了最基本的隐患。

  但是,券商营业收入过分依赖传统业务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改变,创新型业务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还有待提高。创新业务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衍生产品、融资融券、直接股权投资等,由于国内券商要从事创新业务必须经过监管层审批,这就会把时间拉长,最关键的是要管理层鼓励券商进行创新才行。

  新京报:2005年5月股改正式启动,目前股改已进入尾声,你认为股改的成效如何?有不少公司的股改和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结合在一起,导致股票飙升,但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你认为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象?

  华生:我认为股改是用时最短、成效最显著的制度变革,它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股改完成后,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流通,这样才有动力进行整体上市。

  股改完成后证券市场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整体上市,但整体上市并不是资产随意注入,整体上市的意义在于解决制度问题,使得控股股东跟上市公司利益达成一致,从而减少关联交易的土壤,使市场变得更加透明。要改变整体上市导致的股价飙升现象,首先整体上市应实现剩余全部资产的一次性注入,应该一步到位,而不是一个漫长的、不可控的、不透明的随机过程,目前这方面尚缺乏具体的法规要求;其次资产注入价格要有公允性,之所以成为炒作题材就是资产价格的定价存在随意性,如果资产注入是公允价格,就不会改变上市公司整体的基本估值,也就缩小了炒作的空间。

  本报记者 赵侠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