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勘:刺破股市泡沫不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08:14 每日经济新闻
刘勘 当沪市综合指数第一次到达6000点时,以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为准,沪深两市A股静态市盈率为71.5倍,已高于2001年6月14日的67倍,以2007年上半年业绩计算,动态市盈率为48.5倍。中国股市泡沫在膨胀已没有异议。 在美元泛滥、多年零利率或超低利率的日元充当国际货币“供款机”,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全球正在进行“财富大转移”:发达国家过剩资本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流动,尤其由美元区流向石油国家和金砖四国的流量最大。近两年中国股市上涨5倍,印度上涨6倍,巴西上涨7倍,俄罗斯上涨11倍,可见新兴市场的股市泡沫化趋势有着共性。 中国经济经历30年高速增长,财富积累必然会导致价格(价值)需要重估,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反映,加之股权分置改革成功,2007年度开始实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近的新会计制度,以及一系列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到位,这些制度性“溢价”不断落实,股市价格上涨有其合理性。这轮牛市根本动因是以上因素。毫无疑问,支持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如此国内外环境中,当前中国股票市场的泡沫形成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股市泡沫。 从规模上看,在今年10月沪市综合指数达到6000点时,两市A股总市值约为28万亿人民币(流通市值9万亿),刚好超过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证券化率也刚超过100%。若与国际有影响的证券市场比较,我们A股市场规模仍然过小。 在美国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几乎所有重大产业升级都伴随着资产市场泡沫,可以说,没有泡沫,就没有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完成和产业成长的顺利展开。 华尔街股市近20年来,从2000点左右一直涨到现在14000点,历经:1987年全球性股灾日,美联储买入大量国债创造120亿美元的流动性,联邦基金利率一天内下降0.75个百分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一役打爆美国一些对冲基金,格林斯潘动员资金注资于对冲基金;由于2001年“9·11”事件和对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担心,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近期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央行,向市场注资超过3600亿美元。 美国发展资本市场的方式,清晰地告诉我们:一方面小心翼翼地监管维护着虚拟经济的泡沫,使之在可控范围内不至于破灭,为新经济、新科技发展创新源源不断地输入资金;而一旦遇到泡沫危机,就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来充实泡沫,就形成“泡沫——充实——泡沫——充实”的循环发展的虚拟经济逻辑或模式,以此使美国虚拟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虚拟经济市场,并且依靠庞大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来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美国发展虚拟经济的经验,非常值得目前的中国有关部门学习和借鉴。如当前股市出现泡沫时,政府监管层就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来充实泡沫,现在让H股回归、增发收购母公司资产实现整体上市、资产注入、吸收合并、并购重组、加快IPO速度、并且准备红筹股、S股、N股等海外上市公司陆续回归A股市场,就是为了吸收流动性充实或做实泡沫。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资金,需要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把资金流动性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需要打通货币市场、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渠道,把货币市场过剩的流动性,疏导到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各个行业或区域去。因此,针对当前流动性过剩,要利用全世界资金来推升产业结构。目前股市的泡沫,正是我们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前提条件,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进行中,倘若此时主动刺破资产市场泡沫,那么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厂和基础设施,将很可能成为半拉子工程,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烂尾楼,贫富差距拉大,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还要远远大于当年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形成的危害。 对待目前股票市场泡沫,只能也必须积极充实,而不能是主动去刺破。 (摘自《财经时报》,有删节)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